
刘少奇同志的家风
作者:南海邨(上海)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曾和刘少奇在北海舰队某部任副政委的侄子刘允亮曾一起共事过整整一个月时间。后来听说他升任海军战略研究所研究员,退休后还被聘为湖南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尽管时过多年,刘允斌与我亲口讲述的刘少奇家风的故事依然历历在目。
那是一次为期一个月的海上锚泊训练。我作为海军某水警区政治部的宣传干事,负责编写两天一期的“海上锚训简报”,这项工作正好是在刘允亮副政委领导下进行,而且与他同住在指挥舰的一个船舱。

初次见面,刘允亮给我的感觉很随意热情,没有高干子弟那种难以接近的高傲架子。高高的个子,可能因为抽烟厉害的缘故,他脸上烟色很重,尤为突出的是他长有一副长脸高鼻梁的脸型,看上去酷似刘少奇。
一个月时间的海上锚泊训练,除了写简报外,出于好奇,常听刘允亮讲刘少奇主席的家事。现在回想起来,他讲得最多的应该是刘少奇严明家风的故事。
刘允亮是刘少奇二哥刘云庭之次子,刘少奇的侄子。1949年,刘允亮去北京由叔父刘少奇资助读书。刘少奇曾对他说:“你父亲从小就培养我,我现在也从小培养你。”一次,因为学校太远,刘允亮问叔父要一辆单车上学,叔父不但没有同意,相反还对刘允亮说:“你们学校那么多同学,每个人都骑单车上学吗?别的学生能走路上学,你为什么不能走路上学呢?难道你特殊一些。”
刘允斌是刘少奇的长子。1951年,刘允斌被莫斯科大学录取为化学系的研究生,并在四年后获得了副博士的学位。刘允斌先是舍弃多年的研究积累,从化学研究转为国家急需的原子能研究。后来又收到父亲的家书:“祖国和人民等待着你的归来。我相信你一定能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而服从党和国家的利益。”在父亲的鼓励下,他背着简单的行装,在妻儿的哭声中毅然踏上了返回中国的列车,为中国的核武器研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刘允亮说,叔叔刘少奇在生活上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一家十几口人的生活开销及接济亲戚等费用支出,全靠他和王光美每月的工资,经常捉襟见肘。由于花销大,他平时很注意节省。一日三餐都很简单,就是粗茶淡饭,有时热热剩菜剩饭就算一顿。刘少奇衣着也很朴素,在家里穿的普通布衣和布鞋,有的都洗褪了颜色,衬衣总是穿到无法再补了才肯换新的。有一次,他的一件衬衣破了一道很长的口子,警卫员劝他做件新的,他说:“不要紧,再缝一缝,还能穿些时候。”他的床单一用就是十几年,一条围巾用了整整16年。他的上海牌手表,总是坏了就修,一直坚持用到逝世。他每天就是一壶茶,没茶味了,就再续上点茶叶。他对子女生活上要求极严,严禁孩子们生活奢侈。他总要求孩子“穿衣服不能脱离群众,让孩子尝尝吃不饱的滋味,有好处”。刘少奇的言传身教,使子女们都养成了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

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后,亲戚纷纷要求解决工作、升学和生活困难等问题。为了纠正家人欲借他的权力谋私利的错误思想,1959年国庆节期间,刘少奇专门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在会上刘少奇说道:“现在解放了,在农村也好,当工人也好,生活都比过去好多了。当然马上消灭城乡差别现在还做不到。你们想请我这个国家主席帮忙,以改变自己目前的状况,甚至改变自己的前途。说实话,我要是硬着头皮给你们办这些事,也不是办不成。可是不行啊!我是国家主席不假,但我首先是个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为个人小家庭服务。我手中有点权也是真的,但这权是党和人民给的,我只能用于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随后,刘少奇语重心长地说:“不要以为你是国家主席的亲戚就可以搞特殊,靠沾我的光,提高不了你的觉悟。”“正因为你是国家主席的亲戚,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更应该艰苦朴素、谦虚谨慎,更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志气。不要打着我的旗号到处吹牛。”刘少奇在家庭会议上的谈话,观点明确,态度坚决,使在场的每个人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大家表示赞成刘少奇的意见。从那以后,本家和亲戚再也没有找刘少奇走过后门。
刘允斌对我说,叔叔刘少奇十分重视子女世界观的改造,要求孩子们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刘少奇告诫子女,个人利益、暂时利益是要照顾的,但在同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有矛盾时,就要把暂时的、个人的利益牺牲一些,有时就要吃点亏,这就叫有远见,有理想。
此外,刘少奇坚持要求家人积极参加劳动。在中南海,他让家人种植果树,帮厨房煮饭做菜,甚至修建房屋时,他还让王光明带领孩子们去工地参加劳动。1958年,刘少奇觉得孩子们长大了,只在院子里劳动还不够,于是要求孩子们暑假时半天复习功课,半天去公社同农民一起劳动,体验农业劳动的苦和累。
写完这篇小文,我在想,不管是一个普通家庭,还是国家领导人的家庭,家风的培养和形成是如此的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兴亡和后人的成才成长。刘少奇同志的一生是艰难困苦的,更是伟大光荣的一生。他那严明的近乎苛刻的家风为千家万户树立了光辉榜样,永远为后人传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