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10月30日,全国课改名家、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秘书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宋永成先生在西安召开的“课改名校精品课全国巡展会总结会”上宣布:教育思想家及实践家、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实验学校总校长、全国著名课改专家孟国泰创立的“三标课堂”已进入第八代!(“三标课堂第八代”的显著标志是:人人都是小老师,个个都是好老师,办一所没有学生的学校。)6天后,地处祖国边陲西双版纳的勐腊一中教师梁晶晶就做出快速反应,上了两堂“没有学生”的语文课,产生多个第一,引发了系列惊喜,“三标课堂”犹如西双版纳充满勃勃生机的原始森林,能让“朽木”发芽,可使“铁树”开花,就别说“正常植物”了!今选梁老师的佳作《一堂“没有学生”的语文课》,以期带给读友们视觉冲击和心灵荡涤。

今天,新课改真正走进了勐腊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中船春蕾334班。作为这个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我有幸在孟国泰先生的指导下,上了一堂“没有学生”的语文课,真正地感受了一次“三标课堂”的魅力。
孟先生是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本着一颗送教入边疆的赤子之心,多次到我校进行教学示范以及讲座培训,我也几乎参与了孟先生在我校所有的讲座和示范课,每次都感悟良多,有很多想法冒出来,但是却又抓不住,就好像在看名老中医给病人把脉,手势学会了,但是却不知道该把手放在哪一条脉上。孟先生很亲和,在闲聊中听到我的困惑后,让我选择一篇新课文,写上我的课堂目标,他亲自指导我上课。就这样,我在孟先生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完成了一堂“没有学生”的语文课。

下午,我还在孟先生的鼓励下,在高一年级借班开展了我执教生涯的第一堂“三标课堂”示范课。一整天的学习——消化——输出,让我茅塞顿开,之前的很多想法都逐渐清晰,思路也更加开阔和明朗起来。
三标课堂,即设置目标、达成目标、反馈目标,而整个过程的主体是学生个体,孟先生亲自指导了同学们如何组建对子和小组,明确了对子和小组的合作流程:“个体不会对子帮,对子不会小组帮,小组不会全班帮,全班不会老师帮”,采用起立(接受任务)——说话(对子之间互相交流)——击掌(任务完成)——坐下(等待分享交流反馈)四个小流程,用一种最质朴的方式,让全体同学都起立相互问答。
整个课堂中,同学们非常专注的与自己的对子交流和讨论,相互交流,相互解惑,整个过程充满着一种“学术讨论”的味道,这是我很久没有见过的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的激情了。

在小组组建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班里有一个内向的同学,非常腼腆,在孟先生鼓励同学们上台的时候,一直低着头坐着不动,孟先生非常亲切的一步一步引导,亲自牵着该同学的手,慢慢地把他带到了讲台上,和同学们站到了一起。在后来的课程行进中我特别关注了一下这个同学,他非常认真地和对子交流,还击掌庆祝与对子合作成功,这与他平时的沉默寡言几乎是判若两人。最后他还分享了一首他写的小诗,我真正感受到了“三标课堂”是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课堂,主导课堂”的魅力。

更让我惊讶的是,各个小组长的管理发言,在孟先生的鼓励下,五个小组长都阐述了自己的小组管理策略,每个都十分具体且有条理。一瞬间,我有点不太敢相信,这是我那群平时半天说不出一个字的学生。特别是第五组的组长龙同学,平时他回答问题总是声音很小,很不自信呢,但是今天,在孟先生的“三标课堂”上,他很自信很大声地说出了对组员的要求:“认真听讲远比乱记笔记更重要;劳逸结合远比埋头苦读更重要;团结协作远比单枪匹马更重要。”
我看着侃侃而谈的他们,不禁感叹,不是同学们不会表达,而是我们的常规教学太过于拘谨和严肃,限制了他们的表达欲望。一个轻松、愉悦没有压力的课堂,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变成“小教育家”的。我感叹于同学们对学习的思考、对学习的目标追求,他们比我这个教了十几年书的老师更懂什么是学习,该怎么学习,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进入古诗学习环节时,我选取了苏轼的悼亡妻诗《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并且在孟先生的指导下板书了三个课堂目标:1、熟读并能背诵课文;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懂诗歌并进行分析;3、尝试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随后向同学们解释了这三个目标的要求和设置理由,最后同学们齐声诵读了目标,然后就限定了五分钟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读懂诗歌,并和对子进行分享,由小组长选出本组最优的解析上台展示反馈。
在五分钟的时间,我看到所有的同学都起立面向自己的对子,靠近自己的对子,或交流、或争辩、或倾听,无一人神游太虚,大家都沉浸在对诗歌的解读里,我生怕他们是装模做样,特意驻足在几个小组旁边侧耳倾听,这又让我一惊,他们之间的交流非常到位,有联系作者生平来解释苏轼对亡妻情感之深的,有从词中扣词扣句侧重分析的,有抓住词中的景物意向将自己带入情境中区去分析......这些在平时都是需要我设置一个又一个的题目,让他们一次又一次的讨论才能达到的效果,我平时需要一节课甚至两节课才能完成的内容,同学们居然在这样融洽的你来我往中,用五分钟解决了。

在这五分钟里,我全程就是一个欣赏者,倾听着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争辩,不断的惊讶,不断的感叹,我真正感受到了“三标课堂”给师生带来的那种满足感。后来的小组分享,同学们也是非常踊跃冲上讲台,大方自信的分享自己小组的最优分析,赢得了下方同学的阵阵掌声。我细看他们,发现此时无论台上台下同学们的脸上都散发着一种光,我可以感受到此时,他们是快乐的、兴奋的。这是因为“三标课堂”化繁为简,目标明确,同学们清楚地明白自己需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再加上对子互助、小组协力,他们每个人都完成了从学生到“人人都是小老师”的转变,而我也只是成为了他们的学习伙伴!可以说,这一堂课,没有任何一个学生,有的只是互帮互助积极快乐的学习伙伴,而平时沉闷的40分钟居然只完美地蜕变成了有深度、有厚度又有欢声笑语的十几分钟。

在完成解析诗歌的目标后,同学们还在最后的十几分钟里,达成了最后一个目标,一开始我还十分担心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根本无法创作,但是在孟先生的坚持和鼓励下,同学们又再一次让我对他们的才华有了新的认识,他们不仅写出了诗歌,而且写出的诗歌还十分像样,此处选取两位同学的佳作进行展示:
思乡
李东俊
斜阳入窗来,映衬于书间。
台上师喧扬,台下吾思乡。
忽思两茫茫,梦中见故庄。
庄公邀还乡,双眼泪千行。
喜中忽站起,断了梦还乡。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李春艳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相距多远,
而是阴阳两隔。
最让人感伤的是,
并非仕途不满,
而是心上人不在身旁。
她只是生命中的过客,
却成为了梦中的常客。
同学们的诗歌虽然还有点稚嫩,但是在五分钟内即兴抒发,还佳句频现,这让我更深的体会到了孟先生一直在强调的“放手”。

一直被牵着走的孩子永远学不会奔跑,今天在孟先生的指导下,我彻彻底底地对同学们放了手,从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成为了同学们的学习伙伴。今天的课堂没有一个答案是在我的引导下或是指导下得出的,但是却都是很棒的分享和交流,我的学生们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人闲着,他们都很积极的表达、交流、展示,今后,我将继续放手,和我的学生们一起携手往更高的目标迈进!
作者:梁晶晶(勐腊一中语文教师)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