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记2019年荥阳市最美退役军人宋喜全
作者:赵致荣
宋喜全,汉族,1962年2月生,中共党员,1979年12月入伍,1993年6月退役。荥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规划建筑设计室测绘技师。在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冒着生命危险勘测阵地、设计图纸,荣立一等功。退役到地方工作后参与并主持的荥阳市1:1000数字化地形图绘制工作,获郑州市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主持完成荥阳市市政道路、城市规划测绘200 余项,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个人”。
军营,令人向往的地方;军人,令人崇敬的称谓。军人,在战争年代,浴血奋战,保家卫国。军人,在和平年代,抢险救灾,排忧解难,支援地方建设。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年都有新兵来老兵走,这些走出军营的老兵从此有了一个特定的称谓:退役军人。退役军人是个特殊群体,他们退伍不褪色,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令人钦佩。有这样一位退役军人,他参加过流血战争,曾立过一等功,是人民的功臣。但他又从不居功自傲,在地方建设中再立新功,他就是荥阳市规划建筑设计室的宋喜全。这些年,宋喜全始终坚持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认真完成各项测绘工作任务,为荥阳城市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深受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
邙山脚下农家儿郎
军营壮举荡气回肠
宋喜全出生于荥阳广武山脚下一农家,上有一个姐姐,下有四个弟弟,男孩中他是老大。父母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在年幼的喜全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默默劳做,为子女奔忙的印象,一直是他努力向上的学习榜样和动力。他聪明好学,有吃苦钻研的劲头,悟性也很高,是老师和同学都对他学业发展看好的优秀生。
宋喜全高中毕业后,于1979年12月应征入伍,来到了祖国的大西北兰州市。他所到的部队是兰州军区工程兵第102团,经过三个月刻苦训练后,他凭借优异成绩被分到102团特务连测绘排服役。在特务连的一年多时间,除参加正常军事训练外,主要攻学军事测绘科目。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靠自己的聪明才学和刻苦勤奋,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很快掌握了多项军事专业技能,在各种测绘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以及测绘理论数据的计算能力等方面,进步很快,同时他还学习了国防工程施工方面的知识和规范,具备独立操作能力,是同年兵中“放单飞”较早的战士之一。在1980年7月的专业技术考核中,宋喜全荣获“连嘉奖”一次。对于一个刚入伍的新兵,在业务考核中能获得奖励,这是对自己为连队建设做出贡献的肯定。为此,宋喜全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干,争取更大的荣耀,为部队国防工程施工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宋喜全的成长多数是在部队和前线发展提高的。1981年他从营部配属到六连测量坑道施工,在工作中他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他把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机地和实际操作结合在一起,努力把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立体成像等测量基本功掌握扎实,很快就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测量技术人员。1982年他带领两名助手一起到七连的一项国防工程工地进行测量施工,由于土质疏松、地势险要,多人因此跌落深谷丧命,宋喜全幸运地在跌落时被挂在悬崖的一根树杈上,才捡回一条性命。当年完成两项工程被评为“优良工程”。由于宋喜全所主持的测量任务,每次都能评优,因此,部队给他的荣誉也接连不断。1982年6月份获连嘉奖1次,10月份被工程兵102团批准荣立三等功1次,1982年11月份被工程兵102团党委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
1983年和1984年两年,在配属七连施工测量中,他和战友们完成了一个团指挥坑道和发电站工程任务。1983年10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4年7月获连嘉奖1次。由于宋喜全在部队的突出表现,1984年12月被兰州军区司令部军务装备部批准,由义务兵转为志愿兵,同时被授予“专业军士”军衔。
当我们享受和平的时候,战争从未休眠,从未远离我们身边。1986年3月中旬,宋喜全所在兰州军区工兵14团,接到中央军委作战命令,全团开赴云南前线老山战区,对敢于来犯之敌给予还击,维护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这是一场自卫反击战,不打则已,打则必赢。1986年4月参战部队到达战区后,他们九连接到构筑208高地、麻新42号坑道的任务。这个坑道是为47军139师415团作战指挥所构筑的。时间紧、任务重,上级要求他们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任务明确后,从团、营、连,都为做施工计划及工程量计算的急用图纸。实地勘测、绘制图纸,是重中之重。担任此重任的是刚到战区的宋全喜和战友们,战友们对当地的气候都很不适应,身体也出现了各种不良反应。而208高地所在的地形还特别复杂,树木林立、杂草丛生,蛇蝎乱爬,蚊虫叮咬,加上三天两头下雨,测绘工作几乎无从下手。最可怕的是地雷随地到处都是,防不胜防;还有越军的炮弹轰炸、机枪点射。在这种情况下,稍不留心,每走一步都有牺牲生命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让人体会最深刻的是:时间就是生命。大家都明白,在战区,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是在抢时间,没有测量出实地数据,图纸的绘制就无法下手,图纸做不出来工程就无法进展。所有的战士和领导,期待着测绘图纸早日完成。在这紧急的情况下,宋全喜主动请缨,获批承担208高地的测绘任务。他和几个战友冒着生命危险,在陌生而又复杂的山林环境中苦战了七天,及时完成了测量实地坐标及高程的有关数据,并设计好该工程的施工图,为坑道开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而他的战友在测绘过程中,因踩到地雷而牺牲在南疆这片热土上。

坑道工程一开工,预示着我军将要夺取作战主动权,这样大大增加了战友们的士气。为赶工程进度,连里士兵三班倒进行工程掘进,人歇工程进度不停歇。工地作业场地不分昼夜,班组轮流上阵。为方便随时可以进坑道里测量标高和有关数据,他和两名助手,就住在坑道口附近的“猫耳洞”里。两个坑道口落差太大,施工难度极高,为了确保测到精准数据,宋喜全坚持每掘进5米就测量一次,并做好标记。有时为获取一个精准数据,一个地段要从不同角度反复测量,双脚在湿滑的地面上站立不稳,身体重心稍有偏移,就有摔倒的可能,斜坡上又是满地的石渣,也为固定仪器位置增加了难度。但这里是战场,对面就是敌人,保家卫国的誓言只有在这里才能得到实现。所以,宋喜全和他的战友们克服重重困难,快速精准地进行测量施工,以保证施工的需要。一号坑道口内就有一条长21米斜坡通道,很泥泞、很陡,在测量时脚底极易滑脱,他曾经几次滑倒跌落洞内。为了保护几十万元的测绘仪器不受损失,每次倒地之前他总是下意识的如刺猬般将身体团起来,双手紧抱着仪器并护在胸前,即使滚到坡底,仪器也完好无损。可是,每次跌倒后他的双手、脚和腿及身体多处都会被乱石子和山上不明荆棘划伤刮伤,鲜血直流,疼痛难忍。为了赶工程,他总不顾疼痛,让卫生员简单包扎后又继续投入战斗,湿热环境下,造成伤口多日溃烂久治不愈。是战士,就应当置生死于度外,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是向前冲的姿态。宋喜全,他做到了!
就在这个时候,他在“猫耳洞”看到了家乡寄来的“慰问信”,了解到了家乡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时候,养育他成长的乡亲们没有忘记他,还在关心、关注着自己,这种无形的动力顿时让他宋喜全信心倍增,如虎添翼。他决心一定要拼出个样子给家乡人看看,以优异成绩向家乡父老报喜。“吃亏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老山精神和军人“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精神,再次让他和战友们振奋了精神,鼓足了勇气。
为了早日完成工期,使坑道早日投入战斗使用,他和战友们时刻做出为祖国牺牲的准备,他们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坚持在坑道工地轮岗上阵,恨不得把自己一个人当成两个人、三个人工作。由于长时间住在“猫耳洞”,工作环境气温高,再加上坑道内潮湿和爆破后有毒气体的腐蚀,即使正常人身体都多处溃烂。而宋喜全身上外伤不断,更是溃烂得厉害,个别地方还连成了片。因此他无法正常穿衣、穿鞋,溃烂的皮肤一旦和衣服黏在一起,动一动都疼痛难忍。在这种非正常情况下,能像正常人一样穿衣服、能好好睡一觉,对他们都是一种奢望。他和战士们都不得不穿戴得像土著人一样,将被单扯下一块儿拦腰遮身,暂时告别文明生活忘我地奋力投入工作。按常规,前沿战士每两个月轮换一次,因为缺乏测绘技术人才,宋喜全连续工作了几个月没都有离开过阵地一步。连首长多次劝宋喜全休息,他却怕因为休息而影响工程进度。就对领导说,这点伤痛他能挺得住。结果长期带伤工作,他的一只脚因肿胀疼痛,导致不能穿鞋也不能着地,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拄着木棍坚持工作,后来他实在连走路也成了问题时,就让助手背着他到坑道里测量。连队首长发现他的皮肤溃烂日益严重,强行把他送到了战地医院。但他考虑到工程正处在紧要关头,时间就是生命。这时的敌人也意识到我军坑道过程进度对他们的威胁,也加紧对我方阵地的轰炸。情况非常明显,如赶出工程进度,我军就会赢得主动权,就会减少官兵伤亡。所以,宋喜全坚决不肯听从医嘱住院治疗,并说服医生,要了点简单涂抹的药,又回到工地。就这样,他带病工作了90多天。当坑道将要掘通时,他又多次进行复测,终于使两口掘进方向精准在误差控制范围内。208竣工了,本可以好好休息一下的他们,可又有新的任务在等着他们,宋喜全只是匆匆在坑道前留了个影,又投入到了盘龙江大桥的抢修战斗中。

1986年7月底,老山战区遭受五十年不遇的大雨袭击,山洪暴发,将通往老山战区的唯一通道一一盘龙江大桥冲垮了。如果交通中断,弹药、给养、战备物资都无法送到前沿阵地;“猫耳洞”里受伤的战士也无法转移到后方医院得到及时治疗。这样,在一线阵地的战士就得不到物资供给和装备的补充,就会削减战斗力,其后果不堪设想,形势十分严峻。8月1日那天,宋喜全所在的团接到抢修盘龙江大桥的紧急命令,团首长命令他和战友们带着测绘仪器,火速赶到抢修盘龙江大桥现场。桥断了,没有站脚的地方可进行测量记录,他只能站在盘龙江的对面,身背钢枪,头戴钢盔,一边手拿步话机,一边冒着敌人的炮火攻击操作测量仪器。抢修施工的盘龙江宽度及两岸的标高,宋喜全就是在这样情况下一点点测量出来,并在现场亲自指挥六连对大桥进行抢修。通过一天一夜的艰苦努力,100 多米长的钢桥铺设完成,为战斗胜利提供了保障。在敌人炮火下施工,是在和生命赛跑。他们英勇奋战的精神,受到前线总指挥廖锡龙将军的高度赞扬,钢桥六连荣获集体二等功,宋喜全得到团里嘉奖。
1986年8月中旬,宋喜全他们连接受了新的任务,要在老山主峰下边半山腰里构筑一个炮兵观察所一一老山54号阵地。施工现场距离敌方只有几十米,对面不远处就能清晰地听到越军的声音,甚至看清越军活动的身影,可见54号阵地这个观察所的重要性。越军也发现了我军的意图,所以炮弹不停地在他们身边轰炸。这又是一场用生命与时间赛跑的较量,他们谁也顾不得身边炮弹的轰鸣,连续昼夜施工两个多月,完成观察所的构筑。54号观察所,在对越防御作战中发挥了重要军事作用。可是,就在构筑观察所期间,许多战友在他的视线中被越军炮弹击中牺牲,这是宋喜全最不愿回忆的一段战斗历史。他的一个助手--梁友海(陕西武功县人),遭遇越军炮击,身体多处受伤,回后方医治无效,牺牲在了南疆。还有多个战友受伤致残,至今仍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每每提及这些战友和那场战争,宋喜全总是热泪盈眶。
1987年3月,根据他本人在整个战区的工作表现及所做出的贡献,经团党委研究决定,特为他本人报请“一等功”。3月20日,在昆明宋喜全接受到成都军区参谋长陶伯钧将军亲自为他颁发的“一等功”勋章。
1987年4月中旬他们团撤离战区,回到他们原驻地青海省民和县。他们是“新一代最可爱的人”,英雄凯旋,备受青睐,返回青海下车的时候,整列火车上的人都让宋喜全先下才肯动身,他受到当地各级领导及青海省西宁市民的夹道欢迎,他的英雄事迹被刊登在《青海日报》上。1987年7月,宋喜全回家探亲时,家乡人非常敬重从前线归来的英雄,荥阳县委宣传部为他在母校北邙中学组织了一场英模事迹报告会,宋喜全再次动情地讲起前线将士浴血奋战的情景。教育孩子们要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富国、强国而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练好本领,长大后报效祖国。
他的英模事迹报告生动感人,受到师生热烈欢迎。8月4日,《荥阳乡音》报以《老山前线一等功臣宋喜全凯旋归来》为题,专版报道了他的英雄事迹。
1993年6月,宋喜全转业到荥阳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工作。战士退役,只是岗位的更换;功臣还乡,仍是普通一兵。他听从领导安排,工作勤恳、任劳任怨,从不以功臣自居。他经常告诫自己,岗位变了,但是为人民再立新功的决心不能变。2003年他担任测绘组组长,由他参与并主持的荥阳市1:1000数字化地形图,荣获郑州市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2004年他考取了中国第一批测绘技师资格证书,这也是荥阳第一个获取测绘技师资格的人。近三十年来,他踏遍了荥阳的山山水水,走遍了城乡的大街小巷。他还先后主持完成了荥阳市政道路工程测量设计、放线工程、合计里程约200多公里,主持完成荥阳市城市规划区内建筑物测量放线定位1000多处。参与新农村规划测量及新型社区规划测量200多项。带领测绘组共同完成市区地形图测绘80平方公里。完成建设工程项目竣工核实测绘250余项。多次被上级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17年4月--2018年年底,在单位定点扶贫工作中,宋喜全再次显示了不怕苦不怕累,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对党的扶贫政策“靶向服务精准扶贫”,领会透彻。他一到城关乡雷垌村,就深入贫困户,逐户了解致贫原因和落实有关政策,为贫困户建档立卡,并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扶贫计划。“一个不少、一户不落”是他努力的目标。遇到有实际困难的农户,给予他们技术指导、经济支援。对智障、残疾致贫的农户,他亲自派车,还亲手把人抬上车,到市里为他们办理上级要求的各项相关手续。
经过宋喜全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城关乡雷垌村八户农民,如期于2018年年底全部脱贫。宋喜全他们知民情,解民忧,顺民意,全心全意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受到当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一个不想追求荣誉的军人,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人。尤其是经过战场上血与火的洗礼,荣誉的价值和分量就显得格外重。宋喜全走到哪里,哪里就是荣誉的诞生地。服役期间他五次荣获“连嘉奖”,两次“先进个人”,荣立“三等功”一次,“一等功”一次。宋喜全是个自带光芒的人,满身的正能量,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给人带去温暖,退役后六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两次“优秀个人”。2019年他被荥阳市评为“最美退役军人”。就在这年的国庆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颁发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一枚,这也是荥阳市为数不多的荣誉。
党和人民给予他如此高的荣誉,他觉得自己更应该努力工作,用自己的努力来报答党的培养,为社会再立新功。而今,看到国家兴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幸福安康,他会时常想起三十多年前老山战场的情景和战争的场面,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面对一沓沓红艳艳的荣誉证书,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者,幸运地享受着祖国和人民的关怀和无限的荣耀,他时刻提醒自己,退伍不褪色,使命永不忘,只要有机会为人民、为社会服务,他就觉得没有辜负这些珍贵的幸福和荣誉。他想退休后到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看看牺牲的战友,告慰那些保家卫国的英灵。他想再到战友一起流过血汗的地方看一看、走一走。回味一下青春燃烧的岁月的激情。
【说明】本作品作者赵致荣,系河南省荣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编写的《永远的战士》一书的编委会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