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罗浮山
文/彭素蓉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这是苏东坡被贬惠州写的一首诗。我第一次读到它,是在中学课本杨朔写的《荔枝蜜》里。虽然文中只引用了后两句,但是不知怎的,我像遇上了故人,有一种说不清的亲切。根据注释,我把全诗给背了下来。多年以后,每每看到荔枝,我还常常不自禁想起这首诗,想起诗中的罗浮山。
然而,也许事事讲究个缘份。十年前的一个暑假,我去东莞的兄弟晓东那儿玩,有幸见到荔枝树,甚而和那边的朋友亲自上树摘过荔枝。但是,或许与罗浮山缘份未至,我原本打算再去魂牵梦萦的罗浮山圆圆梦,可由于人生地不熟,加上兄弟生意忙,不便多打扰,竟遗憾地与它失之交臂。
可事情往往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前几天,兄弟晓东从东莞回来,兄弟们在一起喝酒。晓东说,她女儿明天过生日,他要赶回广东。不知谁提了个建议:“要不,大家一起去广东给你女儿过生日。”不知是酒精的作用,还是确实闲着无事,大家纷纷叫好。我本来要上班,但看到兄弟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样子,不忍心扫兄弟的兴,便应许了。谁知,第二天动身,有的兄弟临时出状况了,最后除了晓东本人,只去了我和国忠、火生三个弟兄。也许为了活跃一下气氛,也许兄弟晓东知道我们喜欢游山玩水。在车上,大家谈起好玩的地方,晓东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对我们说:“明天重阳节,要不,我们去登一下罗浮山。”接着,他眉飞色舞地谈起了罗浮山,说它是“岭南第一山”,是最接地气的“神岛仙山”。传说中的“三神山”之一蓬莱山,就是罗浮山。它有“百粤群山之祖”之誉。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还是受罗浮山采药炼丹的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的启发,现在葛洪博物馆的馆牌,据说就是他的字……说得我们个个心痒痒的,恨不得马上就奔向罗浮山。以至第二天,虽然我们先天晚上在东莞黄江的朋友那里喝了不少酒,但是想到要爬罗浮山,我们还是兴奋得起得比鸡早。
然而,由于兄弟晓东晚上和喝酒的朋友“活动”到很晚,起得有些迟,加上,路上买买香,吃吃饭,耽搁一些时间。虽说从东莞到惠州罗浮山的路途并不遥远,但走走停停,等我们到达罗浮山景区时,竟然已到正午了。
也许是重阳节,也许景区的门口原本就是传说中的“洞天药市”,因而,热闹得很。即使是午饭这个时间点,也是人潮涌动,一不留神,可能就找不到对方的影子。冲着这人气,我想,应该不虚此行。
在入口,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大理石牌楼。楼顶分三层,层层黛瓦飞檐,如众星拱月,中央还镶嵌着一块精美的浅白色石匾,上面书着“第七大洞天”五个金色大字。楼的下部是四根巨大的石柱撑起的石门,中间的石门柱子刻有对联:百粤启山闻紫府,三清云气聚朱明。看上去霸气十足,据说是一副老的山门联。而横梁上则雕刻着双龙戏珠,祥云呈瑞等精美图案。整个牌楼远远望去,庄重典雅,恢宏大气。而紧挨其后是一栋两层宫殿式验票厅,色彩艳丽,装饰精美,犹如一座小型的艺术殿堂。两者同框,互相映衬,一个显得更加巍峨气派,一个则显得拥雍高贵。看到它们,我不由得想起《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出场,未见其山,先得其势,令人遐想联翩……
走进里面,迎接我们的是左右两侧、造型一致像古代侍女一般的钟鼓亭。它们红柱黑瓦,飞檐翘角,上下两层,看起来即古朴,又不乏韵味。在四周高低不同的树木掩映下,显得格外古雅。因为那份古雅,回来时,我还特意到亭中转了一下。
出验票厅,直走几步便是景区第一个景点——人间仙境。然而,我起初并不以为然。因为我第一眼看到的只是一个方圆相拼的几何形水池,虽然远处有几串小瀑布从二三米高的岩石上跌落下来,但是既没有我看过的瀑布那份轻盈,又没有李白笔下的瀑布那种豪迈,要不是池岸上种了些花草树木,瀑布对面有个浪漫的心形花架,引得年轻人围着它拍照留念,带来一些生气。我还真难想象这就是“人间仙境。”然而,当我们打道回府,再次经过水池时,看到池中喷管喷出的烟雾在空中升腾弥漫,整个水池瞬间如缥缈的天空,大家一会儿消失在这轻烟般的雾里,一会儿又突然像影视里的神仙从雾中冒出来。我才发现,这人间仙境其实并没有欺我。不知是因为这美丽的仙境,有人在瀑布一侧的岩壁处题写了“寿天行”三个大字。
穿过人间仙境,上面就是人气最旺的白莲湖。据路边的标示牌介绍,湖是因往昔遍植白莲而得名的。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曾常常到湖边观莲写照,吟诵他的《爱莲说》,并且在罗浮山留下了不朽诗篇:“红尘白日少闲人,况有绯鱼系此身;独上罗浮开远目,浩然心意复吾真。”明朝祝枝山也曾记述着湖中莲“千万计,花过巨,叶大如盏,微风吹之,撼撼如玉石切磋之音”。然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有一湖的碧波,加上远处一座跨越湖面带亭的连拱石桥以及湖面上不知用何种材料围起的几圈灯光秀管。莲,早已消声匿迹了。据介绍,灯光秀倒是成了白莲湖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可惜,我们无福消遣,因为只有周六晚上才展示。不过,对于一个生活在亚热带的人来说,沿途浓郁的热带风光还是让人大开眼界。比如有一种叫阴香的树,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大家当时开玩笑说,这名字也太娘娘气。结果一查,人家可是香樟的亲兄弟,不仅观赏性强,而且药用价值也极高,浑身是个宝呢。
大家一边走着,一边打趣着,不知不觉便来到了冲虚观前的星宿广场。据说,这里是罗浮山的“命门”,是采集天地精华,吐纳天地灵气的最佳处,居中央之穴,可纳风水四象之气。为此,广场的中央特意建了一个八角形的“龙鱼池”。池中塑有一条头部朝向冲虚观大门的青石巨龙,左右两侧则各塑了一条嘴巴朝上的大鲤鱼。鱼龙同池,似乎告诉我们,学子来这里祈福,便能鱼跃龙门。而在池前方则安放着一个巨大的带顶香鼎,不知是为了方便信徒烧香,还是出于风水考虑,在鼎前方靠近广场栏杆处,又左右各放置了一座七层塔形的古铜色香炉。“品”字形排列,使整个道场看起来简约庄严。因为路上听做生意的兄弟说,这里灵得很。他的一个朋友年初在这里烧过香后,生意像开了掛似的,做什么成什么。我虽然不做生意,但是出于对神灵的敬畏。因而也虔诚地奉上了三柱香。
烧完香,我们便向广场上面的冲虚观走去。冲虚观是一座古观,它是一处四合院式的建筑群,包括山门、殿宇、寮房等建筑百余间。据介绍,它始建于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由葛洪创建,原名为“都虚”,距今已一千六百多年了。宋元祜二年(公元1087年)宋哲宗赵煦下诏赐名为“冲虚观”。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冲虚观是清朝同治年间重建的,山门上镶嵌的“冲虚古观”匾额还是时任督粤使者瑞麟所书呢。拾级而上,我们首先经过的是山门前的一方长方形小空地。空地像个院落,装有栏杆。我们停留了一下,看到有人对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作揖跪拜,有些好奇,便打听了一下。原来在这里跪拜,还可以保平安呢。我虽然觉得有些邪乎,但是入乡随俗,也依葫芦画瓢向四个不同的方向作了三个揖,才进到山门。山门是一座青砖黛瓦硬山顶式的单层古建筑,它看起来很低调,前面没有窗,只有一扇大门。虽说门柱是石料做的,古朴大气,但雕饰极为简单。如果不是门柱的匾、联非常抢眼,我想,可能谁也不会想到它会是杭州黄龙观、香港黄大仙祠,甚至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黄龙庙等供奉的“祖庭”。不过,低调不等于缺内涵。相反,这里无论是文字还是雕饰都透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比如,山门的门联“午典三清苑,朱明七洞天”,不仅表明了建观时间、供奉的天尊,也道出了朱明洞天在道教的地位,可谓言简意赅,意韵丰富的一副好联。又比如,门匾上方的浮雕虽说没有命名,但人、物等形象栩栩如生,引人遐想……可以说,一副字,一方画,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
经过山门,便进入“四合院”。它是一个由殿宇和堂舍围成的方形小院。院子中间对着三清殿大门的位置是一个高大的香炉。炉中香烟袅袅。一看就是信徒焚香的地方。我们带着香,自然又上三柱。然后,大家便到各个殿、祠走了走。因为没有向导,午后的游客又少,我们像睁眼瞎,看不出什么名堂,就连殿中的长生井,赫赫有名,在我们的眼里,也仅仅是一口普通的井,没有故事,没有传说。因而,兄弟们甚觉无趣,没几分钟,便跑到外面呼吸新鲜空气去了。我呢,虽然觉得这般溜达,的确没什么意义。但是,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轻轻的走,不带走一点什么,心有些不甘。因而,多停留了一会。这时,听人说,里面的东西受神灵加持,会护佑人的。我不禁想起同室几位经常帮我忙的女孩子,这次又要麻烦她们了,于是便特意在里面的礼品店买了几件小饰物……
买完礼品后,我本想找人再问问有什么逸闻趣事,可外面的兄弟明显有些急了,打电活催促说,他们在洗药池等我。洗药池,其实就是冲虚观旁边的一个房子大小的八角形水池。相传是葛洪和妻子鲍姑在罗浮山洗制中草药的地方。据说,他们在此生活了36年,洗的草药达千种之多。旁边一块苍劲的巨石上刻的清末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的题咏:“仙人洗药池,时闻药香发,洗药仙人去不返,古池冷浸黄花月”,感慨的就是这件事。现在旁边建有一条长长的百草油历史文化廊,介绍的是葛洪当年炼制百草油的事迹。我们在里面参观,听导购说,这百草油药效神奇得很,可以“包治百病”。听她这么一介绍,我和兄弟特意买了一点带回家呢。不过,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东坡亭。虽说亭子造型比较简洁,只是一座用几根青石柱子支起的四角形木架顶的建筑,但亭柱上的楹联:丹灶药池留胜迹,鸟声花影得仙机,颇有些仙味,特别是亭内横梁上挂着的木牌匾:花香静处寒天月,更是诗意十足,让人心驰神往。面对这般幽美的景致,自然让人流连忘返。难怪当年苏东坡登临罗浮会写出“不妨长作岭南人”这般深情的诗句。为了记住这美妙的时刻,我特意让兄弟国忠在东坡亭给我们拍照留念。然而,不知是手机问题还是技术不高,从他发过来的照片才发现,人物照成了风景照。人拍得太小,几乎辨不出是谁,而亭子却很清晰,似乎我们只是亭子的点缀。不过,即便如此,我还是要感谢兄弟为我们留下的珍贵记忆。休息了一会,我们便又在附近转悠了一下,看了看葛洪的炼丹炉。这炉不是很抢眼,只是一座塔形的小建筑,顶端像李铁拐的葫芦,四角雕有龙、云等图案。炉的正面书着“稚川丹灶”四个红字,落款为广东督学使者吴鸿。据介绍,它是东晋年间葛洪用二十四条青石,按道家阴阳八卦图形砌成,青石上面分别刻着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符号,看起来小巧玲珑。传说葛洪羽化成仙的九转金丹就是在此炼成的。当年苏东波被贬惠州,还为它题写了“葛洪丹灶”四个字。只可惜明朝兵乱时散失了。
我们这样走走停停,不知不觉已午后三点了。陪同我们的兄弟晓东看了看手机,意思告诉大家要把握好时间,因为晚上还要回东莞呢?我查了查导游图,上面有个朱明书院,离这儿不远,估计游完那里,再回去,时间差不多。况且景区的名字就叫朱明洞。看在“朱明”两个字的份上,也该上去瞧一瞧。谁知,阴差阳错,我们走上了一条沿途挂着各个历史时期重大事件的艺术作品之路。从导游图看,这是“光辉党史学习之路”。沿这条路下去,直通山下的白莲湖。我原本打算原路返回,但是看到兄弟们一脸的倦意,再看看天色,似乎真的不早了,于是自我安慰道:“反正这路我们没走过,说不定风景这边更好。”没想到,还真一语成谶。
我们继续往下走,途中看到路旁一排专供游客歇脚的石凳、石桌,正打算坐下来休息,突然兄弟晓东想起了什么,指着眼前的山说,这是狮子峰。接着,他介绍道:这里有三座山,即狮山、马山、象山。像我们游览的冲虚观背靠的就是马山,它左边是象山,右边为狮山。你看,这山是不是像狮子,狮子峰是不是像狮子的头?听他这么一说,仔细一瞧,还真是那么一回事。这不禁又激起了我的好奇。再一看路牌,眼前恰巧有小路通往狮子峰。我以为近在咫尺,便对兄弟们说:“你们在这里休息,我上去看看。”体力好的兄弟国忠一听我要上山,也举手道:“我也去。”可等我们在路上遇到下山的游客,才发现,其实它远在天边。因为据游客说,沿这条道上狮子峰,大约需要二三个钟头。如果想快,坐索道也要几十分钟。听到这话,我的兄弟国忠打起了退堂鼓。我呢,想到我们爬了这么远的路,什么也没瞧着,岂不有点冤吗,便笑着说道:“再走几步看看,说不定前方就有惊喜呢。”谁想,还真被我言中了。走了几分钟,我们便看到一方小小水帘下面露出“泉源洞”三个红红的大字,旁边还开着一个黑黑的小洞。据标示牌的文字介绍,它就是导游图上的泉源洞。洞有石隙,可仰视天空,人称“一线天”。洞口呢,长着两棵树根缠绕在一起的“连理枝”。传说这里发生过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古时候,天下大旱,皇帝命道士筑坛求雨,官员趁机勒索百姓,民生更加艰难。一对青年男女为解除旱患,足迹踏遍罗浮山,终于在这里找到了一口泉眼。然而两人为搬开巨石,不幸双双被压身亡,化作了一股清泉喷涌而出,从此泉边长出了枝枝连理、相互缠抱的古榕和相思两棵树。也许真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里所说的那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洞因为有了这美丽的传说,而声名远播。
不过,更为传奇的还是它附近的蝴蝶洞。据说蝴蝶洞是罗浮山十八洞天之一。春夏之交,团扇大的蝴蝶成双成对,翩翩起舞,而且常常联袂衔尾悬挂枝藤间结成一条蝶练,美得令人窒息。因为彩蝶聚集于云峰岩下,于是人们将岩下的石洞称作蝴蝶洞。但令人脑洞大开的是,这些美丽的蝴蝶,据《罗浮掌故》记载的“遗衣化蝶”故事,它们是葛洪的道袍碎片所化。只可惜,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既没有看到一只彩蝶,洞门还被锁着。
看完这两个地方,我原本想沿小路再上去探探。但同行的兄弟提醒说,时间不早了。无奈,只好往回走。谁知,走得有些急,忙中出错,我们竟偏离了来时的路。不想,这小小的一个“错误”,让我们邂逅了遗履化双燕的遗履轩旧址。虽说“遗履轩”早已荡然无存,但摩崖上的石刻“遗履轩”几个大字清晰可见。我本想上去寻觅一下葛仙的老丈人留下的仙迹,可路面积水,无法通过,加之时间太紧,只好作罢。没想到,这里竟藏着一张“仙”床,冬暖夏凉,躺后还可沾些仙气呢。而当时我却浑然不知,与它擦肩而过。要不是回家后读了《罗浮掌故》,可能连遗憾的机会都没有。这让我深切地体验了一回什么叫“有缘无份”。
我们回到休息处,兄弟晓东提议去葛洪博物馆走走。我呢,因为没有提前做功课,以为路上没什么东西可看,便随口道:“随便!”可惊喜往往在你不抱希望的地方。不曾想到,在路旁的逍遥宫里,我们居然遇上了贺龙元帅负责指挥修建的元帅池和舒婷《致橡树》里说的木棉树。据说,池里的水是天然山泉水。可惜,此刻已是深秋,不是游泳的季节。不然,还真想跳下去享受一下洗山泉的感觉呢。而那棵木棉树,据介绍,是贺龙元帅当年在罗浮山疗养度假时亲手种植的,是名符其实的英雄树。我因为是第一次见木棉树,而且还是这般高大伟岸的木棉树,不禁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在它面前伫立了好一会儿,等我的同伴全走了,才恋恋不舍地和它告别。
最后,我们来到背靠狮山的葛洪博物馆。它是一栋类似我们家乡礼堂的高大建筑,前堂为六根圆柱撑起的宽大长廊,后堂为展览厅。据说,它是由罗浮山大礼堂升级改造而成的,现在还可以看出礼堂的影子。它三面环山,前堂面向美丽的白莲湖,环境非常清幽、美丽。不过,我们的目的主要是看看展厅里的东西,因而,一来,就直奔展厅。可没想到,我们来迟了。门虽然开着,但工作人员早已下班了,二楼也已关门,只有一楼的灯还亮着。无奈,大家只能在一楼的展厅里转转。面对此景,我的兄弟们似乎有些失落。但是,我呢,反而感到很是庆幸。因为在展厅外面的柜台上,我买到了一本打开罗浮山另一个窗口的《罗浮掌故》,看到了一道道隐形的风景。
因为在博物馆呆的时间短,回到白莲湖,太阳还没有下山。无意间,我看见了白莲湖对面沐浴在夕阳下的东江纵队纪念馆,突然想起初中历史课本上的东江纵队,不禁好奇心又起,便提议道:“这里有东江纵队总司部,要不,我们再到东江纵队纪念馆看看?”也许“心有灵犀”。听我这么一说,大家顿时眼晴又亮了,来了精神。
我们走进纪念馆,才发现馆场很大,里面设有四个展示厅和一个工作服务区。四个展示分别为“序幕厅”、“陈列厅”、“英烈厅”、“映视厅”,而且还有一条长长的参观走廊。图片,实物非常丰富,让人目不暇接。然而,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只匆匆走个过场,甚而战士们用过的枪支弹药都没有好好瞧瞧。可即便如此,我仍像受了一次血和火的洗礼,心灵感到无比震憾。这也许就是英雄的力量吧。
走出场馆,兄弟晓东夫妇似乎还没有尽兴,竟买了个小鱼网兜,学小孩在白莲湖里捞起了小鱼。我呢,因为从来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乡下,司空见惯,便自个儿找“稀奇”去了。也许与东坡先生有缘,也许得仙人何仙姑、铁拐李相助,鬼使神差,我竟像在源泉山邂逅遗履轩一样,邂逅了会仙桥。不过,美中不足的是,我没有东坡先生的仙缘,偶遇山中釆药归来的美丽仙姑。也没有诗人丘逢甲将军的桃花运,“有女来踟蹰”。我看到的好像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桥上一个人影也没有。似乎热闹已成过去,浪漫只是愿望。唯一不变的是,桥下的溪水还如昨日一样热烈地投入了白莲湖的怀抱……
因为少了几分人气,我驻足了几分钟,便要离开。这时,约好了晚上一起聚聚的侄子打电话说,他朋友在东莞定好了地方,等我们开桌。我看了看山上渐没的夕阳,虽然觉得有些不舍,但是怕辜负了人家一片热情,还是毅然决然向罗浮山挥了挥手……
告别罗浮山,不知怎的,好几天心似乎还没能收回来。回到江西,我又情不自禁拿起了那本《罗浮掌故》……读着读着,我突然发现,罗浮山不愧为名副其实的洞天福地,处处是仙迹,处处有美景。难怪人们把它誉为“百粤群山之祖”、“蓬菜仙境”。我们重阳一日游,看到的只不过是它的冰山一角。如果能“长作岭南人”,我相信,即使不能“日啖荔枝三百颗”,大家也愿意!
作者简介:
彭素蓉,笔名天华,网名物华天宝,江西莲花人。高级教师。中国乡村作家。江西省楹联学会会员。萍乡市作协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