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采风活动花絮
胡保泰
二零二三年十一月五日,已是深秋,即墨文学研究会第三届采风活动,在平度天柱山下举行。
这天一早,我从崂山赶到即墨亮点文化中心集合,再乘车前往平度天柱山。这次采风活动,先驱车去天柱山游览,观看山上的魏碑石刻。然后在山前,举行即墨文学研究会第三届文学采风活动。
集合后七点从即墨出发,满怀兴致的会员文友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来到平度市天柱山山脚。下车,我环顾平度的田野非常辽阔,山势较矮且少,可谓丘陵地域。据说天柱山海拔在280米。山下有成片的葡萄园,深秋时节,葡萄架上开始落叶,呈现出青而微黄的色彩,无声的告诉人们甜蜜丰收的金秋刚下课。闭上眼,仿佛绿的、紫的、挂霜的葡萄一串串,好一派喜人的景象。放眼仔细看,路旁有两块醒目的标语牌,“西有吐鲁番,东有大泽山”。可见,平度大泽山的葡萄甜美至极。天柱山与大泽山相望,属大泽山山脉。
进入天柱山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石门,门的两侧各是一座仿古式的门垛,无墙体,门垛并排站立,好似肃立的两个卫兵。门垛全用雕刻的花岗岩石砌成的,四周表面有较深凹凸的浮雕纹理。门口内约五十米处,有一尊石像,题字是“郑道昭”。然后,我们站立门口仰望,巍峨陡峭的天柱山就在眼前,山上庞大的岩石堆叠,石头呈粉色,在青松树的点缀下,更显出山的雄伟,裸露的山石像健美人的肌肤。远望山巅依稀可见有亭子状的建筑,山中有盘旋的云梯,且有花岗岩护栏,宛如山中一条灰白色的丝带,迂回飘浮在山中,若有若无……,这一景致,好似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只听“咔嚓,咔嚓”相机的赞美声响。
这一景,让全体会员达成共识,于是研究会陈会长决定,在此宣布采风活动开始。在本次活动中,研究会还特意地邀请了当地一位原镇党委书记于友泉为向导,初见于书记就使人感之和蔼亲切。在掌声中,于书记首先对天柱山的概况做了一番介绍,然后,讲解了天柱山魏碑的历史价值。据说秦始皇、汉武帝二人都曾经来过此山。这样,全体会员对天柱山的游览有了心底,增添了兴趣。
会员们听介绍后,拾级而上,步入山中,脚下一会儿是平铺的石板,一会儿是陡峭的阶梯,从护栏和阶梯看去,修建的时间不一。有的地方是据山势磐石自然的趋势,石匠们用錾子凿成的石梯,也有的是就地开采的石料铺设的,还有从外地运上山的石材,从石质颜色看去,完全不一。同时,反映老百姓及政府重视的年代不同。一九八七年于书记来此地工作,听说过这山上的魏碑,是清,咸丰年间,山下一位砍柴人发现在一块巨石立面有模糊的文字刻石,进而上报各级政府,但那是不够重视。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引来专家,经鉴定,才将天柱山的摩崖刻石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
抱着探索的念头,我们在山巅看到两块石刻,其中一块成篇的石刻,巨石高3.2米,1.5米宽。足有八百八十余 字,已经筑亭子保护,另一款是郑道昭游山的经过。这刻石虽经多年风吹雨淋,但仍然清晰可见。
据介绍,郑道昭北魏人,其父郑羲,文学为优相继做过魏中书侍郎,安东将军等。郑道昭北魏光州(莱州)刺史,爱好诗赋,有作品数十篇,受世风的影响,官居刺史,常游历山水,来到天柱山各处,便留下石刻多篇,但保留的不多。其实,郑道昭为宣扬其父的“政德”,让其流芳百世,便留石刻多处。当今看,这魏碑体,是隶书与楷书兼而有之的字体。1984年,89岁的艺术大师刘海粟把郑道昭的字体,称谓北方书圣,与南方的王羲之并列。郑文公碑刻,在改革开放后影响很大。日本书法协会副会长来此拜见过,还有一位日本代表团女团长来此山见过郑文公碑,抱碑含泪,因她见过的都是拓片,在日本书法晋级须写好魏碑体。可见,天柱山魏碑在日本书法界的地位。在我国,魏碑称为国宝。郑道昭在当时被推崇为“北朝第一”。其实,郑文公是指郑羲,也就是说,郑道昭是为其父而留刻石。而今天,我们羡慕的是他的字体的秀美。
吾与同游人,边走边谈,对魏碑刻石的来龙去脉有了更深的了解。可见,在采风中又涨见识。更加感之天柱山的文化底蕴深厚。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的确,这天柱山真有一位赤脚大仙,在山的西北侧有一个石头屋。传说赤脚大仙参加王母娘娘的蟠桃会喝醉了,路过此地就落在了石头上。玉皇大帝找她议事,找不到。就派千里眼寻找,千里眼一看,她藏在石头里睡觉,已经睡了一百年,然后,雷工劈石头,唤她回天宫,巨石变空了,形成了石头屋。可见,天柱山的巨石众多。
经过一个小时的游山,下山来到酒店,采风活动在继续,大红的会标挂在台上,然后,研究会陈会长与《黄海文朝》的于总编分别做了慷慨的讲话。在今年的采风会议上,又增添了一项新的内容,由三位会员分别做发言交流,讲述个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体会,其中,有理事胡老师,以切身的体会,朴实的言语,讲述在散文创作中的几点体会:写作中,一是,要愿意写,写什么,写身边的事,写新奇的事,写典型的事等,从而让事例得以升华;二是,要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不必涉及面太大;三是,写社会今昔的变化,歌颂社会主义新时代……
在整个采风活动中,会员们抱着扎实认真的态度,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在欢乐的音乐声中,文娱节目演出开始了,参加活动的会员大多是退休的老同志,但是,在表演节目时,无不显出年轻的风姿魅力。一首《打靶归来》大合唱拉开了欢乐的幕布,接下来会员们的清唱,舞蹈,诗朗诵,京剧选段等,相继登场,陈会长虽是耳顺之年,但,上台是一展歌喉。帅哥潘文友曲调悠扬清脆,引来一位诗友美女上台,彬彬有礼的翩翩起舞,修长的身段,婀娜的腰肢,舞姿与音符融合默契,唤起在场人的阵阵掌声……
掌声刚落,健壮的于书记又上台讲述了精彩的文学艺术创作及美丽的传说,他口若悬河,条理清晰,语调抑扬顿挫,句句话语道出一位文学爱好者的风采,让人羡慕至极。
洪高副会长古稀有余,自己作词作曲,唱出了新时代的欢乐……
歌声,掌声,愉悦声,让人陶醉,最后在《难忘今宵》歌曲中,活动拉下帷幕……(图片来自编辑拍摄)
作者简介:胡保泰,男,字山言,网名山脚人家,山东青岛人。多篇散文、小说,分别发表在《半岛都市报》、《财经日报》、《青岛晚报》、《崂山春秋》、《青岛好人》、《市北文学》、《新视听》、《当代散文》、《城阳纵横》、《黄海文潮》、《城阳文艺》等多家报刊杂志。2013年作品入编《乡情民俗》。主笔编纂《崂山五中校志》。现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青岛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青岛城阳诗词学会会员,蓝月亮文学社会员,即墨文学研究会理事,《青年文学家》理事会理事,出版合集《梦在蓝天》、《追梦》、《青岛市民间作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