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争晖
作者:湛社琴
出差离开长安,坐在火车上,夕阳斜斜的透过玻璃照在卧铺包厢里,一寸寸跳动着,将卧铺车厢照亮。这个时候,忽然就想起了董颖夫先生,他就像是一束光,一束散发着文化气息的光源,照进长安的文人间。

2023年11月19日上午,已经是下半年第二次参加董颖夫老师主持,有一定深度的长安作者的作品研讨会了。 当日,董老坐在两个沙发的转角处空地上的一个小凳子上,主持着几十人参加的李顺年先生作品推介赏析座谈会。因为董老把沙发座椅让给了比他岁数大的老者或专家作家或退休的文化人,他好多次都是这样做的,连合影他往往是坐在边边。这一举动是董老对文化的尊敬。

董老的身体本来就不好,几次住院,背微微驼着。他抖抖缩缩的站在那里,黑里透红的脸上透出了兴奋的光点。这光点扩散着,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这些年,一次次见到董老,都是在长安的文化活动和长安作者作品的推介会上,或在柳青文学研究会的大会上,董老都在为长安的文化忙碌着,为基层作者有力度的文学作品鼓与呼而忙碌着。这些活动大都由他出力出资。

李顺年先生的诗文推介会,已经过去好些天了,可会上的这幕,如画般浮现在眼前,迟迟不肯退去。董老在追梦的路上,咬着牙,默默地负重前行。 这画面变幻着,又延伸扩展着,重叠浮现着: 2018年12月30日,这是2018年的最后一天,是董老迈入他70岁生日的一年,他对自己的人生做了盘点,出版了 70万字的个人作品集《沣浪集》和《平凡人生》画传,我以为董老已经功成名就,应该歇一歇了,就此打住,可是从2018年12月至2023年这五年间,他壮心不老,老骥伏枥,仍然在为长安的文化事业忙碌着。

2019年为了办好第五届柳青文学奖,他据理以争,倡导促进恢复柳青故居,建设柳青纪念公园,使颁奖典礼和纪念活动如期在长安举行,促进了长安的文化事业。 他召集举办了纪念《创业史》发表60周年学术研讨会,50余位作家、评论家参加。 《柳青随笔录》发表,他组织了“柳青随笔录学习会”。

他出资10万元举办了“改革开放四十年,长安优秀文学作品评奖、颁奖活动”。推出奖励了一批优秀文学作品。 他出资编写出版了《长安文学集结号——长安作家名录》一书。展示了长安100余位作家和文学作者的风采。 他出资两万元联系省作协为邢小利先生的《柳青年谱》(增订版)举行了座谈会,被评论家认为一部《柳青年谱》,半部陕西文学史。 他下农村,编纂马王村村史。

他为了报答故乡对自己的滋养,又出资2万元编辑《秦岭》丰镐专刊和座谈会,倾注了他对故乡文化的热爱和情怀。他捐款5万元支持马王村两委会举办“2023年重阳节尊老敬老,千人百席长寿宴”,被乡亲们赞口不绝。

他为魏宝荣的长篇小说《古镇春秋》召开创作座谈会。为长安作者王茜红编剧的《年年岁岁柿柿红》《月是故乡明》电视剧召开创作座谈会,不断的推出文学新人、新作。 何少南先生近80岁了,他是董老五十年的挚友,何老师身患癌症,病危之际,他全身心编辑《何少南诗文书画集——三耕堂弃余》,把样书送到了何少南病床前,感动得何少南热泪盈眶,他尽朋友之谊,完成了文友的重托和心愿。

2023年7月2日,细雨绵绵,也没有阻挡董老推进文化前行发热发光的步伐。董颖夫主持的“何少南先生《三耕堂弃余》 李希仲先生《粉巷》(修订版)推介赏析会”在长安区嘉华小区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办公室隆重举办,60多位专家文人勇跃发言,他支持了活动的全部费用,这是主持人董老推进长安文脉前行的又一次壮举。

他的义举一桩桩、一件件,枚不胜举,比比皆是。 董老太累了,太辛苦了,苦心有谁知! 他这五年的义举,出钱出力,甘为他人做嫁衣裳,他像蜡烛,燃尽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一位年近七十五岁的长安老人——董颖夫,董老,他对长安文化的推介和赏析,几十年来,从没间断过。从物质金钱到精神,都在全力投入。

董颖夫作为长安文化的一个符号,扛着柳青文学的红色大旗,一步步将家乡的老中青作家聚集在身边,并与文旅事业结合在一起,富裕着一方人的文化生活,做着一顿顿文化大餐,供文学青年吃饱喝足。让年轻作者闪亮登场。 “南董北曹”在陕西文化界多数人都知道,“南董”说的就是董颖夫。为了弘扬柳青精神作了许多事,董老一次次用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富裕一方文化事业,为抗日烈士修墓园,给家乡铺路……用大爱译释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董老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的脸透露着他的淳朴,黑里透红的皮肤,忠诚的笑和谦逊,是中华文人特有的气质。 传承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文人搭桥铺路,就说李顺年先生的几本文集,详细地将唐诗中吟诵长安的古诗词做了详细的注解、散译,一共一千多首。给后人,尤其学生们的研习带来了方便。

坐在火车上,阳光从东边的窗户转到了西面,斜阳和早上一样透过车窗照进来,将卧铺的每个格子照得通亮,一束束不同的光线,定格成不同的图标。 这光束让我想起了董老,他老人家不就是长安的一束光,一束束夕阳里余晖,耀眼灿烂也温暖。温暖着几代长安作者的梦。 一个人的洒脱,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就像董老这样在精神上,在文旅事业上的洒脱,超越了物质或者金钱的富有。

董老没有退休工资,却用自己辛苦赚存的养老钱,为文化搭台唱戏,推出一部部有力度的作品。留给长安或者更多的后人研习。这些闪亮的精神之光如车窗外的斜阳余晖,闪耀着无数文学人的眼眸。


湛社琴,笔名:湛江、湛之晴。陕西人,甘肃省作协会员。当过工程师,记者、编辑,现为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创研部副主任。曾在《中华诗词》《星星诗刊》《微型小说月刊》《青年作家》《飞天》《奔流》《鸭绿江》,《人民日报》《甘肃日报》《中国石油报》等报纸杂志发表作品。出版小说集《丝路故事》和诗集《大漠魂》。小小说《朝霞》获得第八届河北小小说奖.优秀作品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