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故事,故事或长或短;或诙谐或直白。我今天要说的故事是生活中一首普通小诗的传奇,它在海峡两岸中盛开醉人的幸福之花。下面请让我慢慢讲述撰写这首诗的来龙去脉。
2002年的春天,百花盛开,万紫千红。我像往常一样,带着愉悦的心情往返于老年大学、淸宴园、周信芳纪念馆等处活动。一天,忽听到一位京剧票友对我讲,拉胡琴的谷鹏要上法院去告儿子,并且它的坊间邻居还有人在支持他。
谷鹏,当时已84岁,此人原在国民党军中校级军衔,是一个动笔杆子的文职人员,在军中闲时学会了拉京胡。四九年未随军去台岛,因此,被戴着反革命帽子在淮安市四季青生产队劳动改造。改革开放后,被摘掉帽子,成为普通公民。于是他又拉起京胡,与票友们同乐。所以他经常穿梭于有关的票房、票友之间。
我的爱人田玲芳1965年是从淮阴地区京剧团转业出来的老票友,谷鹏很愿意为她伴奏,有时还主动带着京胡来我家操琴。这样一来二往,我同谷鹏也就熟悉起来。
谷鹏的儿子叫谷荣信,我在江苏金凤集团任车间主任时,谷荣信是我机修车间管道班的一名管道工,所以我与谷荣信曾是上下级的关系,彼此间很熟悉。
听说谷鹏要告谷荣信,许多京剧票友们都寄希望于我去做调解工作。恭敬不如从命,票友的信任、委托,以及公益思想的驱动,我也就毫无顾忌地进入了调解谷老爹与谷老弟的家庭矛盾中。
谷老爹,摆出家长作风,为未得到自己的面子,愤愤不已,一意孤行地怀揣状子,在四季青周围一些邻居的怂恿下,摆老长班资格,说自己有理由,非要去告儿子。
谷老弟,细释情由,原是自己的女儿,收到朋友的请帖,被谷老爹看到后,谷老爹想积极介入,因年龄差异被拒后,感到脸面难看而脑羞成怒,说子女不敬老人。
我在谷老爹与谷老弟之间经过多次轮番的劝解、协调、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我看到工作做到有些进展,理出眉目时,突然想起来谷老爹是一个有文化的人,我为何不以诗来打动他呢?虽然我当时刚上老年大学诗词班,还没有格律诗的功底,那就来一首“打油诗”吧。诗的题目是《赠谷公》,诗句是:
老要识时少要乖,
与世无争心境开。
谷公若效学良襟,
延年益寿乐开怀。
2002年5月20日,当我把开头谈到的《赠谷公》诗句交给谷老爹,谷老爹便每天都将此诗如获至宝,带在身边,时刻铭记在心。几个月后他兴致勃勃地跑到我家,想去报喜,谁知不凑巧,铁将军把门,我不在家,于是老人家从门缝中塞进了一张纸,纸上写着这样的几句话:“玉山先生:来访未晤怅怅,来的目的,为我按照你的赠诗一首中第二句'与世无争心境开',却收功效,现在父子关系渐好,特来致谢! 谷鹏 11月1日。”
事后,谷老又请京剧票友智权(原洋河县某中学校长),用毛笔工整地抄写出来。我见后又将它制成加封的照片,照片的正面是赠诗,反面是他写的致谢信,再次赠与谷老,谷老又将它认真地放在床前简易的桌子上,像供奉圣经一样,作为自己每日抬头必见的训条。后来,谷老告诉我,以前的那个状纸已被他撕的粉碎。谷荣信也兴致匆匆地到我家,看见我这个老上级,表示从心底里由衷地感谢。
后来,谷老台岛老朋友家也发生了矛盾,水火不相容,危机四伏,度日如年。谷老闻讯后,迅速将我这四句小诗寄到该朋友家,这位朋友见到这首诗后,让全家人都来欣赏,结果在这首诗的影响下,全家破涕为笑,雨过天晴,浓浓的亲情关系与日俱增。
想不到我这一首小诗能解开两个家庭的矛盾,在社会上传为佳话,为创建和谐社会增砖添瓦。当然,我的“幸福感”也油然而生,想不到这首小诗也是一副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