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静斋说玉
我收藏的一尊唐代玉佛像
嵇景良
我收藏的这尊唐代白玉佛像,是简静斋旧藏。玉佛像高9.2厘米,宽6.0厘米,厚3.1厘米,系用优质和田玉冰白玉雕刻而成。我们从多个角度观察:玉佛面相丰满、静穆,眉目端庄,五官秀丽,朱唇小嘴,嘴角深凹,面颊微微地隆起,眉细长而弯,两眼微开一线,面带微笑,双目下视,整体面部雕刻技巧高超,打磨精细,通体玉质细腻莹润,层次感极强,呈现神态慈祥静穆之感。细细观察颌下刻有一道弧线,彰显其丰满的双下巴。颈部残留有两道蚕节纹,则显示出盛唐时期的人文形象与体态境界的追求。高肉螺髻,两侧大耳垂肩,佛像左手持宝瓶,右手呈与愿印,端坐于莲花宝座上,给视者以端庄和敬畏之感。佛像背光设计精妙,位置比例精当。这尊玉佛像雕刻精细考究,娴熟的雕刻技法,运用透雕、高浮雕、浅浮雕等多种雕法完成,线条简练流畅,刚劲有力,突出神韵,雕塑感很强。局部刻画亦微妙细致,极其准确地将面部神态、衣褶衣皱展现,把佛教所宣扬的大慈大悲的胸怀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了出来。
佛像是佛教的载体,通过对佛像年代、工艺、造型及风格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和了解古代雕刻艺术、文化史,古人的审美情趣以及古代的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纵观佛像制作材料,有木制、泥塑制、金银铜制、牙骨制、陶瓷制和玉石制。其中以和田玉雕制的最为精巧珍贵,因为它涉及玉料的精选、设计,雕刻与精细打磨,实属不易。唐代玉佛造像是把人与精神、现实与理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最佳表现形式。欣赏这尊唐代汉白玉佛像的独特神韵和艺术感染力,以及由此带给我们的宗教、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不啻是一种极高的精神享受。
佛教本属外来文化,它起源于印度,在两汉时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纵观历史长河,在众多外来文化现象的植入、影响、发展和演变中,没有哪一种文化现象像佛教那样,在中国大地众多阶层的不同角落有着广泛传播和影响,并强烈地冲击着我国固有的本土文化。佛教在我国两千年的传播过程中,逐渐地与中国传统的本土文化有了非常密切的结合,经过长期的磨合、吸收、改造,被广大民众所认可和接受,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共同存在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家园之中。
唐朝,一个佛教文化高度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国运强盛,国泰民安。国民为了追求平安吉祥、祈福延年、大力寻求精神依托,广泛供奉佛像。据史料记载,唐长安城内寺院林立、高僧云集,佛寺就近达百座,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无数。此时不论单体还是群体的玉佛像几乎都以精美、传神、丰满、慈祥的形式出现,白玉单体佛像雕造水平更是达到了玉雕艺术的顶峰和极致。从雕刻技法和人文理念上,这尊和田玉冰白玉造像佛不仅具有了人体美学和审美层面的作用,同时更凝聚了玉匠们对佛教的人性理解与情感,更展示了唐代高超的玉雕技艺水平。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使得完整保留下来的佛造像十分罕见。像这尊玉雕技法高超、造型完美的和田白玉雕佛经过毁佛、灭佛、战争、破“四旧”等运动,能较好的完整地保存下来,更显弥足珍贵。
在佛像的传播演变过程中,玉佛像作为佛教徒信仰和崇拜的偶像,它不但有着构建人类精神世界的功能,同时也促进着人类灵魂的净化与升华。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类由古代农耕社会进入了现代文明,人类对玉佛像的崇敬功能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如历史、文化、美学、收藏、经济价值意义的增强等),而作为一件包含历史、人文和珍贵艺术价值的玉佛像,在现代生活中则呈现出了光芒四射的综合价值,成为高端藏家心仪与争相追捧的珍稀藏品。
------------------------------------------------------
【附录】
唐代玉佛像在拍卖市场的表现
唐代玉佛像在拍卖市场上的表现非常抢眼,拍卖价格屡创新高,吸引了众多收藏家和投资者的目光。2010年,一件唐代玉佛像在苏富比秋拍中以1.3亿港元的价格成交,刷新了当时唐代玉佛像的拍卖纪录。2017年,一件唐代玉佛坐像在北京保利春拍中以2.8亿元币的价格成交,再次刷新了纪录 。 2019年一件唐代玉佛头像在上海嘉泰秋拍中以1.5亿元币的价格成交,成为当年拍卖市场上的热门话题。
唐代玉佛像之所以在拍卖市场上备受关注,主要是因为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玉佛像展现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雕刻手法细腻、生动,造型优美,线条流畅,比例协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外,唐代玉佛像融合了佛教、道教、儒家等多种文化元素,体现了唐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风貌。
除了高价成交的记录,唐代玉佛像在市场上的认可度也非常高。其真品拍卖的特点包括来源可靠、品质上乘和市场认可度高。真品拍卖的来源多为家族传承、博物馆藏品及要紧私人收藏,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在未来的艺术品市场中,唐代玉佛像仍将持续发热,成为收藏家和投资者的心头好。
作者简介
嵇景良 ,江苏淮安人,笔名虚石,山之风,简静斋主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高级职称。收藏家,中国古陶瓷古玉器痕迹鉴定学研究会秘书长,从事收藏学习研究四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