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外婆的钦工肉圆
叶竹熙
外婆有个朋友马从兰,娘家是淮安区席桥镇人,婆家在席桥镇西邱村,朴实勤劳、一生务农,虽已年过七旬。但仍精神矍铄,每天不知疲倦的操持着一家老小的一日三餐。
席桥镇地处淮安区,与茭陵乡、顺河乡接壤、毗邻钦工镇。钦工镇有一道淮扬菜经典菜肴……钦工肉圆,因为曾经是著名的清代“贡品”,所以又叫清宫肉圆、清贡肉圆。钦工镇周围十里八乡的巧妇们基本上都会做这道菜,马外婆从小也跟她妈妈习得做钦工肉圆的真传。
我时常会跟着外婆去马外婆家做客,每次满桌的菜肴里绝对少不了钦工肉圆这一盘。赶得巧还能看到马外婆制作肉圆的全过程。
马外婆的钦工肉圆选料十分考究,用的是淮安本地产黑猪后腿纯瘦肉,去筋洗净后用铁棍捶打成筋道粘呼呼的肉糊,然后加入适量肥肉粒以及盐、蛋清、葱、姜等各种佐料,然后就是开火下肉圆了,我尤其喜欢吃马外婆用清水汆制而成的肉圆,锅上的水即将沸腾的时候。马外婆左手抓起一把肉糊从拇指、食指之间往外挤出一个圆润的肉圆,右手拿着勺子将左手挤出的肉圆一个个往锅里放,一边还跟我外婆唠着家常。我端着碗站在锅边看着、等着,闻着锅里飘出的香味儿咽着口水,当看到一个个圆滚滚的肉圆从水底漂浮上来后。马外婆就会给我盛出几个解解馋。
碗中的肉圆光滑而细腻,有点类似于鱼丸,我等不及它自然凉透,就用筷子夹着富有弹性的肉圆一直吹着气,肉丸的香味儿引诱着我急忙就要将它送入嘴里。肉圆的口感脆嫩丝滑,清爽不油腻,味道鲜美,没有鱼圆那种天生的腥味嫩滑,这种嫩主要在于猪肉和鱼肉的差别,所以它虽与鱼丸相似但口感却很不一样。这时的我总是会笑着拍马外婆的马屁:“马外婆,您可真能干,比我外婆强多了,您做的肉圆真好吃”。马外婆总是慈祥的、笑咪咪的看着我,还会给我念上一段儿歌:钦工肉圆撂过墙,拾起还是圆又光,掉在地上跳几跳,吃到嘴里嫩又香。
每次从马外婆家回来,我们总是要拎上二袋她做好的钦工肉圆。一份是油炸的金黄透亮的油丸子。一份是清水汆制的白汤丸子,放在冰箱冷冻里能吃上好多天。吃的时候拿出解冻,配上洁白如玉“天下第一笋”的淮安蒲菜,只需用清水烩开,蒲菜所带的脆嫩清新,肉圆所有的淡淡肉香,两者搭配那真是肥嫩清香;其他还可与菠菜、青菜、萝卜、白菜搭配,每一种搭配入口都是一种享受;有时吃着我也会想:这可能是外婆舍不得一顿把它吃完才搭上各种蔬菜一起烧的吧。
钦工肉圆是我们淮安人民过年过节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盘菜,包括敬爱的周恩来爷爷也一直喜欢它。尼克松总统访华期间周总理用淮扬菜做国宴,主打菜就是钦工肉圆。我们民间更是将钦工肉圆寓意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的“吉祥物”。它是我们春节每顿必吃,一直要吃到二月初二以后的一道菜。美食之都淮安是有几道闻名天下、不泛上过国宴的菜的,如软兜长鱼、博里羊肉、平桥豆腐、文楼汤包……但最让人难以忘怀并老少皆宜、家家都有、人人爱吃的还必须是钦工肉圆。
叶竹熙,淮安市福地路小学四年级学生,校大队委员。活泼乐观、充满自信,成绩优异。曾获得生态文旅区“优秀少先队员”、校“新时代好少年”等荣誉称号,还获得过钢琴、书法等省、市、全国各项赛事的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