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官宝
千年古县淮阴,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如双金闸、古清口等。今天不说这些大块头的历史文化遗产,不说和韩信有关的历史遗迹,也不说号称“南船北马”的老马号、骡马街及琉球国朝京都通事郑文英墓,单说西坝和王家营两个古镇之间五条道路相交的岔道口,当地人时称“五条路”。
说起这个五叉路口,当地人都会省略一个口字,这样说起来方便、爽口。具体位置在当时美丽的荷花汪西侧(今富豪花园东门附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五岔路口,它是西坝和王家营两个古镇之间通行的主要道路。五条路也是官府、盐商张贴布告最多的地方。更有百姓家小孩子夜间哭哭唧唧,闹得一家人睡不着,家长会用黄纸写上“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郎,走路君子念七遍,一觉睡到大天光”。等黄符一类东西,张贴到五条路边的树木或墙壁上,希望阳气充足的人诵读后,把阳气传递给患儿,从而带走灾难。还有更多的是寻人、寻物启事。
在人口稀少的解放前,很多道路上都经常见不到人的。而五条路口上行人,虽不是熙熙攘攘,但也是络绎不绝。因为西坝古镇鼎盛时期有二万多盐工,还有缉私营、地方保安团、警察暑、又进驻三个团的国民党正规军达万人。加上为其服务的茶馆、烟馆、酒馆、澡堂、药房以及从事色情服务的红男绿女、各种帮会、三教九流等穈集于此。共约拥有六、七万人口,形成闻名于苏北的著名大市镇。不但如此,在晚清时期,此地拥有当时最时髦的“拉车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的火车和电灯。故吸引四乡八集人,成群结队来逛西坝、看稀奇。西坝盐商的豪华和富有,就是清江浦衙门里来贵客,都要到西坝去请高手厨师来掌勺。高官们生病需要买名贵药材,也要到西坝才能购得。西坝当时的繁荣由此可见一斑。五条路口怎能不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呢?
五条路,是哪五条道路相交呢?
一,先从向南的一条路说起,向南就是爬上古淮河大堆的一条路。过古淮河大堆,就是沿淮河边东西走向的小路(原是淮河纤道),这条小路从王家营南大桥可直达西河滩。向南路东面大堆坡是乱葬岗,大墓套小墓,足有几千座之多。墓穴之间都是破破烂烂的垃圾,丛生的杂树。也有小孩子死后(旧时人对早年病死的小孩,都称“讨债鬼”),家里人用破席子裹裹后扔在乱葬岗。乱葬岗里到处都是野狗,它们专吃死小鬏的。向南路西面住着大片人家,再向西就是荒滩,直到西河滩。
二,向西南的一条路,是斜坡上古淮河大堆。缕堤和淮河大堆合并一起,有36丈宽,十多里路长。《清河县志》载:“这道坝堤如此宽阔实属罕见”。大坝上东段是西坝古镇,住满了人家,形成了几里长的街道,时称太平街。太平街再向西,多数地方被人们耕作种粮种菜。
三,向西的一条是通向西坝盐商核心地段。18家盐栈,72家盐局全部建在古淮河大堆北。开挖的运盐引河,从盐河直接通到各盐栈后院码头,前栈后河都在此路北侧。《淮阴盐业志》载“古之:西坝因入京孔道,北辕南辑交会于此。”清朝政府在王家营设立古驿站时,驿丁接到公文,翻身上马。从骡马街拐弯到十字西街,出西圩门向西,经荷花汪,穿过五条路到西坝。然后过盐河,上通京大道,经浪石、渔沟一路向北。向西的这条路两侧,烟馆、洒馆、茶馆、赌场、妓院、钱庄店面鳞次栉比,商贾川流不息,可谓“闾阎相接,日夜浩繁”,故西坝人称茂盛街。
四,向东北的一条,人称小横堆。它一段顺着运盐引河,一直向东北,到现在北京西路。它的东面除小盐庄外,其余都是荒地、水草、洼塘和荷花汪相通。这条路是维修运盐引河的主要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