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登录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登录
首页
\
生活
\ 纸页上的坚守 文/陈春娥
纸页上的坚守 文/陈春娥
精华
热点
2025-08-09 10:19:15
2879
阅读
关注
纸页上的坚守
纸页上的坚守
文/陈春娥
收到《回族诗刊》的收稿消息时,窗外的炎阳高照。指尖划过邮件里那份今年第二期《回族诗刊》的刊物,忽然想起刚刚收拾起来这几年收到的刊物,纸页边已经让我翻看得卷边,我用牛皮纸小心包着书脊,把他们存放进书柜里。
在这个电子书能装下整个图书馆的时代,一本纸质诗刊的存在本身就像个倔强的隐喻。印刷厂的报价单每年都在涨,可是《回族诗刊》像洒在民族气息里的光晕,浮动着纸张的纤维与墨香。
最让我记挂的是杨志先生。看上去精神满满,不断的接触中,才知道这位已是过古来稀年龄的人,是诗会的 “秘书长”——《回族诗刊》 从组稿、编校到联系印刷厂,甚至亲自去邮局打包寄刊,样样亲力亲为。
在这个刊物编辑队伍中,很多人曾因忙于生计和这样那样的事物,让承诺很难落到实处,就连我自己,由于身体原因,也只是被动的去应付,甚至投稿也会拖延时间,每次在微信上跟杨先生道歉,他总是回一句 “不急,慢慢写”,后面跟着个微笑的表情,像怕给人添了负担。
去年深冬的一个早上,我正在煮茶,忽然听见有敲房门声。拉开门的瞬间,一股夹着雪粒的寒气直扑过来,杨志先生站在门廊下,棉帽檐上结着层白霜,睫毛上凝着细小的冰碴。他怀里紧紧抱着个帆布包,见我开门便往屋里缩了缩脖子:“新刊到了,给你送几本。” 说话时嘴里的白气裹着碎雪沫,落在他灰扑扑的围巾上。
我赶紧把他往屋里拉,他脚下的棉鞋在门槛上蹭出两道湿痕,带进屋的寒气让炉上的茶壶都颤了颤。“这么冷的天,您过阶段再送就是,何必跑一趟。” 我接过帆布包时,才发现他的手指冻得通红,指节处像是刚从冰水里捞出来。
“还有几家要送呢。” 他在沙发边搓着手笑,棉帽摘下来,头顶冒着薄薄的白汽,“新刊出来,老朋友们肯定着急看。” 他顿了顿,往窗外瞥了眼漫天风雪,“都等着呢。” 说着便解开帆布包,里面的诗刊用塑料袋裹了三层,抽出一本递过来时,我摸到他袖口的内衬是潮的,想来是雪水顺着胳膊往里渗。
他捧着我递过去的热茶暖手,玻璃杯壁上很快凝满水珠。忽然有片雪从他肩头滑落在袖口,融化成水顺着皱纹往下淌,他抬手用袖口去擦,却把眼角也蹭得发亮。“这刊物是冯文学、马明先生他们几位前辈用心血办下来的,” 他的声音被炉火烘得有些发沉,杯底的茶叶在水里转着圈,“当年没有资金,他们都是自己掏腰包往里填,有时候为了凑印刷费,大家也都捐款,也没有停止过发行,既然印好了,我就有责任赶快发下去。” 茶雾漫过他的的脸庞,目光忽然亮起来,“近三十余载了,它就像戈壁上的胡杨,看着干瘦,根却扎得深。”他兴奋的说着。
如今回族诗会做了不少调整,年轻诗人带着新的表达走进来,公众号上开始出现配着民谣的音频诗歌,诗刊的页面里渐渐有了更鲜活的色彩。可杨先生还是那个跑在第一线的人,只是肩上的帆布包换了个新的,里面装着的依旧是沉甸甸的稿件和邮局的单据。
每次翻开带着油墨香的诗刊,总会想起杨先生踏雪而来的身影。他用冻的发红的手指,为一份文化的传承系紧了纽带;用鬓边的霜雪,映照出坚守者最动人的模样。这份尊敬,无关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源于他在时代洪流中,始终像那戈壁胡杨般,把根须深深扎进民族的精神土壤里,让每一页诗行都带着生命的温度。他让我们懂得,真正的热爱从不是喧嚣的宣言,而是在无数个平凡日子里,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虔诚。
举报
查看全文
最新评论
举报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4224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