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孙玉芬
“我的老师像妈妈,像呀像妈妈,小朋友们热爱她,热呀热爱她。她教我们……”爸爸妈妈放心吧!幼儿园就是我的家。这是1989年两岁半的儿子上幼儿园学会的第一首儿歌,回家唱给我听的。听后我的一切担心,皆释然,坦然,安然。

无独有偶。1994年暑假,我第一次教的五年级学生,小学毕业时留给我的一句话:尊敬的孙老师,我们全班同学希望您继续教我们初一!这是他们的共同心声(未能如愿)。其中一女生很是依赖和喜欢我。她悄悄地将一张贺年卡放在我一楼的防盗门底下,并往里面塞了塞,直到我能发现。也许她是怀着崇敬 激动与腼腆 忐忑之情悄悄离开的。我嘴角一扬,一边猜测着,一边弯腰拾起贺年卡。只见上面赫然写着几行字:亲爱的孙老师!谢谢您一年来对我的贴心照顾和暖心鼓励。您就像妈妈一样慈祥,我想叫您一声“妈妈!”——爱您的学生
教我初中语文的张老师像妈妈。
张老师活泼大方,直言快语,俊秀白皙的脸庞上一双浓眉大眼,澄澈清灵,透着热情,显着淳朴,忽闪忽闪仿佛会说话。她除了忙教学,在家孝敬老人,照顾孩子,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即便如此,还主动帮助那些比自己更困难的亲戚朋友。期末统考,她所教的班级成绩常常是全乡镇第一。多次受到上级和学校表彰,各种奖状得了一大摞。她扎根乡村,三十多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教书育人,默默奉献直至退休……

如果说我从1981年离开家乡求学,工作,退休到现在,40多年过去,一直与张老师毫无联系。那么人生第二次重逢握手的契机,则是 2022年9月,家乡发小学哥——渭头河大缸博物馆馆长司维利的穿针引线。得知张老师的电话后,我激动不已,高兴万分,迫不及待地拨通了40多年未见的张老师的电话。接通电话的瞬间,我的手都在颤抖,怯怯地说:张老师,您好!我是您的学生,渭一街坊邻居,孙家胡同的孙玉芬。电话里张老师洪亮而沉稳的声音立刻传过来。没变!还是那个“味”——亲切,爽朗,干脆。激动之余,便热忱相约第一次在张店华侨城见面。

当年10月的一天第一次拜访。当我敲响张老师的房门,当我看到迎接我的张老师和司老师两位老人时,我一边问候,一边扑进了张老师的温暖的怀抱。40多年了,张老师由中年到了老年81岁。我也年过花甲。我俩说呀,拉呀,各自从学生时代,参加工作,到退休。且自始至终带着笑意和真诚,带着美好与祝愿。不知不觉已到中午。司老师亲自张罗了一桌美味佳肴。午餐间,张老师笑呵呵地不停地给我夹菜,嘴里还一个劲儿劝吃劝喝。我尽情享受着这份母亲般的知冷知热的温暖,无微不至,贴心熨帖。因为她提起我妈的为人处世总是赞赏不已敬重万分!我全身心地感受着张老师像母亲般的那份温情、关切、嘱咐……
张老师很喜欢看书,每每得到美文佳作,总是喜出望外,爱不释手。她更喜欢阅读她的侄子商老师、家乡学友张同学和我的文章。读后总要美言美赞一番,甚是欣喜与自豪。2023年5月的一天。我想把《印象.渭头河》一书赠送她。此书籍里有我的文稿17篇35页。书里字里行间抒发的是乡音乡情。可张老师直言,别的书她不要,只要我写的纸质版《子云文萃》。

《子云文萃》是我在辛店电厂以及退休后的随笔加2022年5月开始写的朝花夕拾有关的248页80篇文稿。它是我精心连缀的一条长长的“文字项链”。仅限电子版。只此一本纸质版《子云文萃》。于是乎,当年5月的一天,第二次拜访张老师时。那本独一无二的纸质版一书,送到了我敬爱的82岁的初中语文老师——张文鸾手里。
张老师最欣赏的可为座右铭的一副对联: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餘;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其义把善良作为人生至宝,一辈子将受用不尽;把心地当作良田耕耘,子孙后世代代受益。我俩同赏共勉。
从与张老师人生第二次重逢握手三年来,我们共相聚4次。两次有充裕时间,共享午餐;两次匆匆相见,畅所欲言,度过美好时光。微信天天送关爱与祝福,时时相互交流与共享。“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亦师亦友亦母女。有疼爱有关怀的感觉,真好!
今年春节期间相见,听闻我坐骨神经疼,毫不犹豫将自己新买的艾灸腰带加一包老姜药艾柱与我。她还亲自点燃药艾柱,装好,扣在我的腰上。然后满意地笑笑。我的心被张老师的爱心慢慢融化了,甜丝丝的,暖融融的,就像蜜一样……有像母亲一样的张老师,真好!

微信天天见真情。
我:5月11日 祝张老师——母亲节快乐!
张老师:玉芬,我们既是妈妈,又是奶奶了,祝我们的节日快乐!
我:5月26日我发《第二次相约中医》与之。
张老师:玉芬:刚打开微信,得知你生病,经针灸按摩艾灸,恢复很快,我就放心了。虽都在张店,但又不能去看你,心里总有些挂念。保重,不要太劳累!
我:6月8日,今年六月您的生日是哪一天,我期待参加。
张老师:谢谢你玉芬,这几年我没过生日。因身体多病,又听老人说要忘记年龄,生日不要过。所以……等咱抽个机会,在一起聚聚!
7月25日当我推心置腹,敞开心扉,向她倾诉。
张老师:好的,谢谢你玉芬!假期不管多忙,一定要沉住气,保重身体!
每一次见面,从张老师热情的握手和温暖的怀抱中,我感受着温暖和欣喜;从她明亮的眼眸和笑脸中,我感受着慈爱和期望;从她亲切的话语和嘱咐中,我感受着牵挂和祝福...…每天的微信传达着我们彼此的喜怒哀乐,分享着息息相通的情感交流。一份情意贵在知心,一句问候贵在暖心。今生我有像妈妈一样的张老师,此生无憾!足已!

第四次春节见面时一张照片(可惜,因换手机,此照片已丢失)的情景:张老师坐在椅子上,我站在她的左边,弯着腰,右手拿着一块澳门特产无糖小食品,笑微微地缓缓送入张老师的口中。张老师抬眼,嘴角上扬,笑意写在脸上,慢慢咀嚼着,品味着……呵呵!这画面多温馨,多和谐,多令人羡慕的“母女”情深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