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井盖:关乎出行安全
文/秋韵
那是一个寻常的早晨,一位年轻母亲骑着电动车送孩子上学,车轮与凹陷的井盖不期而遇,瞬间的颠簸酿成了一场无妄之灾。孩子被甩出两米之外,满脸擦痕,鲜血直流。这样触目惊心的场景,在中国的许多城市街道上,已成为“司空见惯”的风景。井盖凹陷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城市细节,却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城市治理的深层困境。
井盖凹陷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小觑。白天,电动车骑行者为躲避凹陷不得不急转弯,极易失去平衡;夜晚,光线昏暗,行人尤其是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更是面临重重风险。外卖小哥在争分夺秒的配送途中,因井盖颠簸而人仰车翻;雨天,积水掩盖了井盖凹陷,行人一脚踏空,轻则湿鞋,重则扭伤。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插曲,汇聚成了城市安全的大问题。
为何马路井盖难以修平?表面看是施工质量问题——井圈基础不实、回填材料不当、压实工艺粗糙,导致井盖随着车辆反复碾压逐渐下沉。但深层次原因更为复杂:市政工程层层分包,施工方为压缩成本偷工减料;监管部门验收流于形式,缺乏长效监督机制;各权属单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和管理。这种“粗枝大叶”的施工背后,是城市治理精细化的严重缺失。
在拥有先进技术和充足资金的条件下,井盖问题却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这不禁让人质疑:是我们的技术能力不足,还是责任心不够?是问题本身过于复杂,还是我们缺乏解决问题的决心?
井盖虽小,关乎民生。它检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政绩观——是热衷于看得见的“形象工程”,还是专注于这些看似微小却直接影响民众安全感的“里子工程”?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仅体现在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和流光溢彩的夜景灯光,更体现在每一个井盖是否平整、每一条盲道是否畅通、每一处公共设施是否人性化。这些细微之处,才是城市“核心”的真正所在。
要解决井盖凹陷这一“城市病”,需要多管齐下。技术上,可推广使用防沉降井盖、标准化施工工艺,建立井盖电子档案和实时监测系统;管理上,应明确责任主体,建立从施工、验收到维护的全流程问责机制,将井盖平整度纳入市政考核指标;理念上,城市管理者需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治理思想,倾听市民声音,关注民生细节。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井盖问题看似微小,却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出行安全,体现着城市管理的温度与精度。只有当每一个井盖都平稳牢固,每一条道路都安全畅通,我们才能说这座城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期待相关部门能把民生安全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让百姓的出行之路,真正成为安心之路。
作者简介:张清亮,笔名秋韵,河北省邢台市人,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邢台市信都区作协常务理事。著有散文集《岁月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