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实现的地方
——《全国第四届郦道元文学奖》获奖有感
李东川

《风铃过处》 李东川摄
佛铃响处千秋过,人生眨眼萎尘埃
——作者文
如果说是郦道元唤起了我的文学梦,你可能不相信。
我说的是全是真话。
记得在高年级(同龄人都明白)学的课文《三峡》在我幼小的心灵居然激起了一丝波澜: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尤其是那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更是在我10岁的心灵中种下了“茫然世间的苍凉,孤寂感”。
在10岁产生的这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对我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而这种在10岁就获得的审美感受,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天赋吧。
“忧郁、感伤、悲悯"竟成了我创作中最基本的底色。
以至于在创作中这种“底色”会在不自觉中泛出,构成了我创作中的最原始色调。
我一直在想:这次参加“全国第四届郦道元文学奖”,就是一件“身不由己”的事体,总感觉在冥冥之中有个声音在召唤。
于是在七月,在山东一个“文友群”我看到了【全国第四届郦道元文学奖作品选登】的作品,当我看到征文中要求的“以山水风光、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地域文化以及旅游见闻等为题材创作的作品”和“征稿结束后九月份将在佛教圣地五台山举办隆重的颁奖盛典”时,心里蓦然产生了一个念想:在我70多年的等待中,它应该是专门为我而来的吧。
要不我怎么能在7月1日发在美篇《川江琐忆》鬼使神差般与郦道元实现千年的心灵碰撞:
在写《川江琐忆》时,我只是因川江上那艘感人肺腑让人潸然泪下的渡轮引发了我60多年前那次川江之行的回忆:那具有地域特色人间烟火气的万县街上熙熙攘攘的人与事,仿佛隔着久远的岁月朦朦胧胧的在我的记忆中闪现;还有那月光下的帆船和波光粼粼的江面;船行至三峡时映入眼帘的“神女峰”,和同时在脑海闪现出来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巫山不是云”的千年绝句;
当写到在三峡的幽深峡谷中听到那凄厉苍凉悠长的猿啼声时,郦道元的《水经注.三峡》那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便鬼使神差般的冒了出来。
那时自己并不知道有“郦道元文学奖”这码子事,却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把我的创作倾势尽力拉向它,以至于当我看到“全国第四届郦道元文学奖”活动时,一下就想起了《川江琐忆》这篇文章,并毫不犹豫的就把它投向了“第四届郦道元文学奖”组委会。
当获得如愿以偿的结果时,我首先一个念头就是感谢林膑先生,是他搭起了这条跨越千秋岁月的桥梁,让我实现了与郦道元先生跨越千年时空的对话和灵魂交融。
其次还要感谢五台山这座智慧神山,是它给予了我神性,从而实现了写作中不可思议的跳跃。
当全国的文友同道们都来到了自己梦想实现的地方时,就让我们借助这方智慧的神山为自己继续前行汲取殊胜的力量吧。
附小诗两首
(一)与全国文道同行相聚五台山参加“第四届全国郦道元文学奖颁奖典礼”有感
前世越千年
寻觅郦道元
今生幸相遇
结缘五台山
(二)中秋时节.全国文友雅集五台山有感
阵阵秋风天渐凉
同登黛螺看夕阳
心灵浸润文殊气
愿得世间皆吉祥

《黛螺远眺》 李东川摄
同登黛螺眺远处,满目尽是文殊香
——作者文

《五台白塔》 李东川摄
极目五台白塔,尽是殊胜融心
——作者文
2025年9月27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