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苏轼的生命智慧
郑焕清
如果评选“千年最佳男人”,这桂冠恐怕非苏轼莫属。林语堂先生说:“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会亲切温暖地会心一笑。”人们爱东坡,爱他的诗词书画,爱他的真诚豁达,爱他不怕、不待的精神豪迈,愛他不恨、不执的生命智慧。

不恨 一颗爱心暖人间
初读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总觉得”不应有恨”一句太过突兀。十五明月夜,故人入我梦,多美好的时光,怎么就不应有恨呢?及至细读,明月转朱阁,清辉萦雕窗,夜半霜月无眠时,往事纷纷到眼前。
当年殿试,仁宗赏识,“朕今天为子孙得两宰相矣。”苏氏兄弟“似二陆初来俱少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拜相封侯,似乎唾手可得。如今却双双被撵出京城,子由贬陈州,子瞻贬杭州、密州,恩师欧阳修退隐颍州,同党司马光闭门洛阳…故交多零
落,天涯别梦寒。且“某为权幸所嫉久矣",不知何时又有新的罪名降临,一丝恨意掠过心头。
苏轼一惊,怎么有恨呢?恨是烈焰会吞噬灵魂,恨如毒药会腐蚀骨骼。才女班婕妤因恨失初姿而成冷宫怨妇;唐后主李煜“人生长恨水长东”,在愁与恨中煎熬余生…苏轼何其敏慧,不应有恨,是自我警省,是劝诫子由,是与人修好,更是与己和解。明月夜,共婵娟,此情此景,不应有恨入词,既别有新意,又心所必然。
不恨于苏轼,是心的和解,是生命智慧的觉醒。按说苏轼应恨王安石,因其不幸均缘于“熙宁变法”。但在安石谪居金陵的至暗时刻,苏轼专程登门看望。虽政见不合,人品才华却惺惺相惜。王安石说苏轼“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苏轼拘押乌台,安石一句“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救他一命。苏轼赞安石“名高一时,学冠千载…屡争席于渔樵,不乱群于麋鹿。进退之美,雍容可观。”宋朝之所以为后世仰望,顶尖知识分子才华横溢且光明磊落便是灿烂一景。
对君子不恨,对小人同样不恨。章惇乃同科进士,但品性低俗。苏轼惠州诗云:“为报先生睡眠足,道人轻打五更钟。”传到时任宰辅的章惇耳里,“苏子瞻尚耳快活,乃贬昌化。”欲置其于死地。3年后朝权易手,章惇被贬雷州。其子章援代父向苏轼陪罪。苏轼说:“高年寄迹海隅,此情可知。但以往者,更说何益。”并将自己的养生法寄给章惇。君子气象,风轻云淡。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不恨而有爱,使苏轼从尘俗中解脱,净化出一个澄澈灵魂和一颗温暖爱心。苏轼爱世界,爱世间所有人。
苏轼爱子由,第一次分别去风翔任职,“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瘦马薄衣残月,爱怜莫名,心伤不已。乌台案发,苏轼被押官船,月光清冽,江水凄迷,“轼欲抱月归,一了百了”。但“我若去了子由么办?”他的生命已不全属自己。苏轼受审,子由上书皇帝,“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弃官救兄,千古无双。
苏轼爱妻子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孤寒清凄,刻骨铭心。最懂苏轼的朝云姑娘,病逝于“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惠州,“玉骨哪堪瘴雾,冰肌自有仙风。”香销玉殒,梵音绝唱。“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苦调每逢暮雨倍思卿”,六如亭上挽联如相思暮雨飘落千年。
苏轼爱朋友,天下名士以结识苏轼为荣。黄庭坚、秦观等苏门学士,终身敬师如仪。神宗皇帝喜苏轼诗,每得新作,“掷筷先睹”。一句高处不胜寒,便感叹“苏轼终是爱君。”
苏轼爱所有人,谪居黄州,他致信鄂州太守,请其制止“闻之酸辛”的杀婴恶俗,并捐资建救婴所。流放惠州,闻广州瘟疫,他致信太守,建议建公立医院,改善市民饮水质量,并绘寄引水工程图。他见一寺庙祷告词,“存心害人者,自已遭毒毙”,他提笔改为“害人与对方,两家都无事"。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苏轼如同跳动的火焰,燃烧自已,温暖他人,无时不在闪烁人性的醇雅芳香和生命的斑斓春色。

不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怕,为烟雨人生壮色,为不系之舟赋能,是苏轼生命智慧的壮美风景。
不怕,才有逆鳞直谏的政治勇气。熙宁变法,苏轼本可默不发声,但心系苍生,笔下万言,两上皇帝书,力陈新政之失。不仅得罪安石,而且忤逆皇帝。事后与朋友谈及上书,“我当时真怕皇帝把我杀了。”“但真把我杀了,我死而无怨。”致君尧舜,求仁得仁,无惧无悔。
杭州任上,见民众“丰凶皆病”,他上书疾呼:“苛政猛于虎。”人畏催缴,百倍如虎。20多万催缴卒吏,“常年如虎散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满朝“贤良”,惟有苏轼逆鳞发声。
不怕,才有面对生死的超然豁达。乌台衙役到湖州抓捕苏轼,“顷刻间,抓一太守如驱犬鸡。”家人惊慌哭泣,镇静下来的苏轼却讲起了故事:宋真宗求贤若渴,林泉大儒杨朴不愿为官,在皇帝面前佯装不才。皇帝问会作诗否?不会。有朋友赠诗否?没有,只有拙荆(妻子)有诗一首。皇帝说念来。杨道:“更休落魄贪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家人破涕为笑。
乌台缉押130多天的苏轼走出牢房,呼吸久违的自由空气,诗兴又发,提笔写下“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此诗若被御史台评析,又是大不敬罪。写完诗,苏轼掷笔大笑:“我真是不可救药!”
流放海南,“唯欠一死耳”,仍以殷商箕子流放朝鲜半岛自况。渡海前,在雷州与子由生离死别,子由伤悲,苏轼却笑曰:“此所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耶!”兄弟相视大笑。
苏轼之道,是致君尧舜之道,是至大至刚之道。胸有浩然气,虽身处绝境,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终不能被放倒。“心不动,此间自有千钧重。谁与共,天上人间随他送。”黄庭坚说,师胸浩然,“临大节而不可夺,则与天地相始终。”
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悖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谁怕?清风洒兰雪,独立天地间。

不执 一派清风明月景
苏轼对月光一往情深,如同李白,月光美酒是生命花朵,“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黄州月夜,苏轼与张怀民在承天寺漫步。庭院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摇影。苏轼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此时的闲人不仅无官一身轻,而且是心的解脱,“物我两忘,身心皆空,染染自乐。”老子云: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苏轼说“超然”二字最为精妙。超然物外,便是不执,心若不执,眼前即是清风明月。
又是一个月夜,明月出于东山,白雾笼罩江天。苏轼与朋友举杯咏月,击舷放歌。友人洞箫声悲,感叹当年三国英雄尽归尘土,我等如蜉蝣寄于天地,渺如沧海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非吾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功名利禄,身外之物,何须苦执强求,享受清风明月,不是很快乐么。
清风明月本无主,闲者便是主人。放下执念,月光格外迷人。黄州江天明月,惠州朝云暮月,儋州海天皓月,给苏轼无限慰藉。
苏轼诗云:“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心若执念,再美好的风景,再珍贵的世物,一旦得到,不过尔尔。“满目山河空念远,何不惜取眼前人。”珍惜眼前风景,才具有现实的生命意义。
不执,便有诗情画意的烟火人生。不论顺境逆境,天上人间,都能安之若素。即便贬为小草,也要活得尊严、有趣。贬黄州,“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田舍农夫,自得其乐。谪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有些乐不思蜀。放儋州,“无限春风来海上,染得桃红似肉红。”心境胜似花境,这哪是谪居,简直就是网红打卡。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喜爱凡尘烟火,每到一地,很快就融入市井人群。“德不孤,必有邻”。忙于“身耕妻蚕”,乐于“苏式美食”,善于苦中作乐。一碗充饥山竽汤,“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羮。”几只水煮牡蛎,“食之甚美”,并煞有介事地对苏过说,千万别说出去,“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人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乐。如果说李白是天上仙子,苏轼则是人间偶像,你我都可走近他而望见更好的自己。
心念不执,精神放飞,思想恣意豪放,文章格外瑰玮雄奇,正所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也。
苏轼崇儒习禅,但不执妄念。临终前维琳禅师附耳说,“现在要想来生!”苏轼说,“西天也许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法师说“最好如是想”。苏轼说“勉强就错了。”不论天上人间,随缘就好。
空明不执,随缘放旷,把流放的日子编织成葳蕤风景,将苦涩生活酿造为醇香美酒。心有清风明月,生命自会芬芳。

不待 一只孤鸿伴月明
偶像也有自己的偶像,苏轼慕陶潜清远淡泊,悠然自逸,爱庄周真性逍遥,不拘不待。
又是月夜,苏轼与友人再游赤壁。江水下落,岸然高耸。苏轼爬上高处,向深夜呼唤,四周回声应答。苏轼不知身在何处,突然悲从中来,赶紧回到船上。至半夜,两只雪白仙鹤掠过船头向西飞去。回到家中就寝,梦见两位羽衣道士,问苏轼赤壁游可快乐?苏轼省悟,“今晚你们俩从我头飞过。”道士笑而不答,飘忽西去。醒来推窗四顾,一片寂寥而已。飞鹤秋梦,鹤我一体。如同庄周梦蝶,是苏轼梦鹤还是鹤梦苏轼?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苏轼在惠州登松风亭,忽感足力疲软,亭宇尚在远处,意谓如何才能得到?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为何一定要到亭宇才歇?突然省悟,“如挂钩之魚得以解脱…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如其苦苦追求不能到手的东西,不妨换种活法。如果非要等待成功了、有钱了才花开灿烂,你就会失落许多人生风景,甚至永远等不来十里春风。
在儋州,良月嘉夜,苏轼与几位老友行游夜市,三鼓而归。到家仍兴致盎然,放杖大笑,“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赶海者未必得大鱼也。”韩愈说“君若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洳。”到海边就一定能钓到大鱼么?这浅街陋巷,不是也可以获得精神快乐和心灵自由么。
庄子《逍遥游》中,鲲鹏神通广大,水击三千里,扶摇九万里。“但若积风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也。”列子御风而行,也还是有所依凭。真正得道是“无所待”。顺应天地万物本性,驾驭六气变化,遨游于无穷天地,从而达到无己境界,进入物我相忘,真性自然的生命自由。自由是生命的最高境界。“恁么时也不妨熟歇”,“赶海者未必得大鱼”,苏轼的精神生命趋于庄子“无所待”的自由之境。
自由不待,才有璀璨千年的文坛胜景。苏轼为文,兴来放歌,意澜为文。行于当行,止于当止,行云流水,洗尽铅华。“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不恃不待,真性自由,既是生命智慧之光,也是道德文章的真谛所在。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的诗词文赋,书帖画卷,东坡肉,玉糁羮…无疑都是瑰宝,但那只是飞鸿踏雪,偶然留下的指爪而已,而那只在夜空下自由飞翔的孤鸿,飘洒在月光中的生命智慧,才是人们取之不尽的丰富宝藏。
(原稿《苏轼的生命气象》,写于2022年9月,刊载铁道兵战友网,现已无法搜索。二稿修改于2025年9月)

郑焕清,1968年入伍,原八团政治处副主仼。1984年转业,先后在县市党委政协机关工作。退休后居武汉。
责编:槛外人 2025-10-6(中秋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