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华
多年飘泊在外,一种深切的乡愁始终萦回心头。在我生长的村子里,有一位抗日战争时期响应毛主席号召、投身农民运动的第一任农救会主任——宋大娘。她,是我乡愁中最沉的那一笔。
1940年,我还处于襁褓之中。后来听父亲说,宋大娘是中共泗沭县委(时泗阳、沭阳合为一县,县委旧址位于今泗阳县爱园镇松张社区)在我们村发展的第一位党员。她目不识丁,却忠厚善良,在地下党的引导下,一步步认识党、追随党、为党工作终身。她深知,共产党是真正带领人民打日本鬼子的。她的公婆、丈夫皆惨死于日寇屠刀之下,她亲眼见过日寇扫荡之后的村庄:张家的新妇一夜失夫、李家的母婴葬身火海、赵家满门灭绝、牛羊、粮食洗劫一空……这一笔笔血债,刻进了她的骨子里。
她咬破手指写下血书,跟着共产党,誓死抗战、消灭日本鬼子,在泗沭县委指示下,她秘密发展党员,直至队伍扩大到二十人。县委命他们补写入党申请,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她,被任命为村地下党支部书记、农救会主任。那时她甚至没有正式名字,是淮海边区特委主任李一氓亲赴当地,为她起名“宋风云”。她欢喜得像换了个人,第二天,就把自己一手培养入党的小叔子刘德江(家庭穷困娶不上媳妇)送上抗日前线。
1941年冬,抗战物资极其匮乏,日寇经常下乡扫荡,抗日急需增加兵员,宋风云走遍泗沭县几十个乡村,动员青年参军。仅三十个村庄,就向前线输送了千余名子弟兵。在县委扩大会上,她积极发言,号召全县妇女,参加抗战,组织妇女纺纱织布、做军鞋、磨面粉;她拉起民兵队伍,安排老少在交通要道,站岗放哨,查敌情、送情报——一切为了抗战。
日寇扫荡愈发疯狂,粮食、牲畜、物资遭掠,村庄被焚毁,百姓流离失所。但在泗沭地区,民拥军、军爱民、军民团结一条心,一切为了抗日,地沟战、游击战、地雷战、水雷战频出,叫日军寸步难行。
1944年10月,泗沭开展农运与土改。宋风云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办夜校、打土豪、分田地,农民终于有了自己的土地、房屋和农具。她家也分得六亩地、三间房。
然而在一个阴冷的夜晚,农协会传来噩耗:她的小叔子刘德江,在山西某山区为掩护群众转移,率一个连队与日军坂桓大佐的一个团血战。他用五枚手榴弹与刺刀,手刃八名敌人,最终寡不敌众,壮烈牺牲。
她泪如雨下,却未垮下。第二天一早,她便响应县委号召,筹备军粮、物资,带领游击队送往前方。
1945年,日本投降,老解放区实行县乡村制,泗沭县分设为泗阳、沭阳二县。年岁已高的宋奶奶继续发扬革命精神,被全村全票推选为村长与党支部书记。土改之后,农民生产热情高涨。她带头成立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互助互利,防止返贫。邻村纷纷效仿,县委表彰其经验,她也被评为县劳动模范。
她去乡县开会,自带干粮、徒步往返。村里事无巨细都离不开她:婆媳纠纷、地界争执、红白事宜……她主持公道,精打细算,人人信服。
1956年,农业合作化高潮到来,村改为大队,她仍被选为主任与党支部书记,终身服务于民。她不为名、不为利,一心向党,全意为民,是中国梦里默默耕耘的身影。
她是“故事里的中国”真正的主角,是“道德模范”的最佳人选。
1965年4月2日,宋风云因病去世,享年九十三岁。全村人排起长队,为她送行,为她献花。
她这一生,如风如云,卷起过一个时代的波澜,却终归于一片深情的土地。
202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