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吕*骂玉郎带过感皇恩采茶歌*
老农叹*
崔建国
【骂玉郎】
五更摸黑爬山路,背篓压弯老腰杆,百斤鲜菜往肩头杵。
草露浸烂鞋,寒气钻骨缝,喘得像头老病猪——一步一挪,汗珠子摔成八瓣土!
【过感皇恩】
赶那趟早班途,满车都是白头颅。
年轻人?早往城里赴,剩咱这帮老东西,为几文碎银熬得眼珠枯。
票钱抠着数,饭钱捏着捂,摊位费又刮层瘦骨,一天挣得七十无,够买把柴禾暖炕炉?
【过采茶歌】
哎!
说什么新政助农苏,画什么大饼赛糖酥。
养老金,年年补,涨十块,够买啥?半袋粗麸!
八十岁驼得像虾米伏,风里来雨里去命如烛——吹口气就怕灭了烛芯子,还得硬撑着往集上趖(suō,挪)。
公平?公平在何处?
只盼哪天能歇脚,不用再把背篓扶,哪怕躺炕头听几声鸦雀呼,也算享了半天福!
南吕·骂玉郎带过感皇恩采茶歌·老农叹》评析
一、曲牌结构与叙事张力
崔建国以“南吕”宫调的三支曲牌串联老农一日生计,形成“劳作—赶集—控诉”的递进式叙事:
【骂玉郎】:以白描手法刻画老农凌晨负重进山的艰辛,“汗珠子摔成八瓣土”以夸张的意象强化体力透支感。
【过感皇恩】:转写赶集途中的荒诞现实,“白头颅”与“碎银”“瘦骨”形成刺目对比,揭露城乡差距下的老年劳动力困境。
【过采茶歌】:以口语化呼告直指政策虚浮,“半袋粗麸”的养老金讽刺与“命如烛”的生存绝望形成情感爆发。
二、语言艺术与市井气息
方言活用:如“趖”(挪动)、“碎银”等词,贴近农民口语,增强真实感。
比喻辛辣:将老农比作“老病猪”“虾米伏”,以自嘲式贬损凸显社会对底层生命的漠视。
数字刺痛:“七十无”“涨十块”等具体金额,将抽象剥削转化为可感知的生存压迫。
三、社会批判的现代性
作品直击三大矛盾:
政策宣传与现实的割裂:“新政助农苏”与“大饼赛糖酥”的对比,揭露形式主义扶贫。
代际剥削:年轻人进城务工,留守老人被迫以衰老之躯填补劳动力缺口。
福利制度的失效:微薄养老金沦为生存安慰剂,反衬社会保障体系的缺位。
四、文学史坐标中的意义
此曲延续了元散曲“刺世”传统(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但更聚焦当代农村老龄化问题。其价值在于:
记录性:为“银发打工族”群体留下鲜活文学档案。
抗争性:结尾“公平?公平在何处?”的诘问,超越个体悲情,直指结构性不公。
结语:崔建国以曲为刀,剖开繁荣叙事下的疮疤。若说古典登楼诗是文人“仰观宇宙”的哲思,此曲则是农民“俯察蝼蚁”的怒吼——两种视角,同为中国文学对生存尊严的永恒追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