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油莎豆在西北沙区推广的乐观前景
——基于新疆兵团五十四团经验的理论分析
作者:杨 东
西北沙区是我国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域,也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带。长期以来,该区域面临着 “治沙难、增收更难” 的双重困境:传统固沙植物(如梭梭、柠条)生态价值显著但经济收益有限,而常规农作物又因水资源约束难以规模化种植。油莎豆作为兼具耐旱、固沙特性与经济价值的 “生态经济型作物”,曾因历史推广的盲目性与技术瓶颈未能普及。但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五十四团(以下简称 “五十四团”)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构建与政策协同,探索出 “治沙与增收并重” 的成功模式,为油莎豆在西北沙区的大力推广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其前景已呈现出明确的乐观性。
一、技术瓶颈的全面突破:为规模化种植扫清障碍
油莎豆早年在西北推广受阻的核心症结之一,是种植与收获技术的滞后 —— 人工采收成本高、传统漫灌耗水量远超沙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年耗水达 1000 立方米 / 亩),导致 “种得起、收不起、养不起”。而五十四团的实践,从根本上破解了这一技术困境,为推广奠定了硬件基础。
从节水灌溉技术来看,五十四团引入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将油莎豆亩均用水量从传统漫灌的 1000 立方米降至 300-330 立方米,仅为原耗水量的 1/3,且通过精准水肥供给提升了块茎产量。这一技术不仅适配西北沙区 “水资源刚性约束” 的现实(如民勤年均降水量仅 110 毫米),更通过 “节水 + 增产” 双重效应,让油莎豆在水资源分配严格的河西走廊、南疆沙区具备了种植可行性。
在机械化采收环节,五十四团联合科研机构研发出专用收获机械,日采收能力达 20 亩以上,彻底替代了效率低下的人工采收(传统人工单日采收不足 0.5 亩)。同时,河南农科院等机构培育的 “豫油莎系列” 高产品种在五十四团试种成功,将亩产从早期的 200 公斤提升至 436 公斤,进一步放大了技术红利。这种 “节水技术 + 机械化 + 良种” 的技术组合,既解决了历史上 “产量低、成本高” 的问题,也让油莎豆种植从 “小众尝试” 转向 “规模化可操作”。
二、产业链闭环的构建:破解 “经济收益低” 的核心难题
油莎豆的经济价值并非单一依赖 “种植”,而是需要通过 “全产业链开发” 实现增值 —— 块茎可榨油、饼粕能酿酒制粉、茎叶可作饲料,若仅出售初级产品,农民利润空间有限(吉林曾因加工能力不足,种植面积从 4000 亩锐减至 365 亩)。五十四团的关键突破,正在于构建了 “种植 - 加工 - 养殖” 的产业链闭环,让油莎豆的经济价值充分释放。
一方面,五十四团通过招商引资引入 7 家深加工企业,覆盖 “油料萃取、食品加工、饲料生产” 全环节:高端食用油通过亚临界萃取技术提升出油率至 25% 以上,附加值较普通油料作物高 3-5 倍;榨油后的饼粕被加工为酿酒原料与高蛋白饲料,茎叶则直接供给周边养殖场,形成 “资源循环利用” 模式。另一方面,该团通过合作社整合分散农户,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并以 “保底收购价” 保障农民收益 —— 最终实现亩均产值 2100 元,远超当地传统作物(如向日葵亩均产值约 800 元)。
这种产业链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将油莎豆从 “初级农产品” 转化为 “多元工业品”,既解决了 “卖难” 问题,又通过增值环节提升了产业抗风险能力。对于西北沙区而言,此类模式可复制性强:只要配套引入 1-2 家核心加工企业,即可带动周边农户规模化种植,形成 “企业引领、农户参与” 的良性循环。
三、“政产学研用” 协同:降低推广风险,强化落地保障
油莎豆在西北沙区推广的另一障碍,是 “政策支持碎片化” 与 “农民技术依赖” 的矛盾 —— 农户因缺乏资金、技术与市场信息,倾向于种植管理简单的传统作物;而地方政府若仅停留在 “试点扶持”,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五十四团通过 “政府 + 企业 + 合作社 + 科研机构” 的协同模式,有效降低了推广风险,为油莎豆落地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在政策层面,五十四团依托国家 “十四五” 特色油料发展规划与地方 “产业强镇” 项目,整合资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流转沙化土地打造连片示范基地,投资建设滴灌管网与机械共享平台,降低农户 “初始投入门槛”。在技术层面,该团联合河南农科院、新疆农业大学建立 “技术服务站”,定期开展 “精准施肥、病虫害防治” 培训,并通过 “科技特派员” 驻点指导,解决农户 “技术不懂、管理不会” 的问题。在市场层面,政府牵头对接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企业,开发 “ORXATA” 植物乳等新型产品,通过电商平台打开全国市场,避免 “区域市场饱和” 风险。
这种协同模式的本质,是将 “政府的政策资源、企业的市场能力、科研机构的技术储备、农户的生产基础” 拧成一股绳,既破解了 “政策执行区域差异” 的问题(如宁夏、青海等地试点阶段的局限),又通过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增强了农户参与意愿 —— 新疆满江红合作社正是通过该模式,将农户参与率从 30% 提升至 85%,印证了协同模式的有效性。
四、生态与经济的双重契合:适配西北沙区发展核心需求
西北沙区的发展,始终绕不开 “生态保护优先” 的底线 —— 政策更倾向于种植本地固沙植物,油莎豆若不能与生态保护兼容,便难以获得推广空间。而五十四团的实践证明,油莎豆不仅能 “适配生态保护”,更能实现 “生态与经济双赢”,这正是其在西北沙区前景乐观的根本逻辑。
从生态价值来看,油莎豆根系发达(主根深达 1.5 米,须根密布),可有效固持沙土,减少水土流失;其叶片覆盖度达 70% 以上,能降低地表蒸发量,改善局部微气候。五十四团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推广 “草方格沙障 + 防风林 + 油莎豆” 的立体治沙模式,仅用 3 年时间便将沙化土地改良为 “可耕作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从 0.3% 提升至 1.2%,生态效益显著。这种模式既符合西北沙区 “生态修复” 的核心需求,又避免了传统治沙 “只投入、无产出” 的困境。
从经济价值来看,油莎豆的产业链收益能反哺生态建设 —— 五十四团将油莎豆产业利润的 10% 用于防风林维护与草方格更新,形成 “生态修复 - 产业增收 - 再投入生态” 的良性循环。对于西北沙区而言,这种 “生态经济型” 模式远比 “单纯治沙” 更具可持续性:既解决了 “治沙资金不足” 的问题,又为农户提供了稳定收入来源,真正实现 “治沙富民” 的目标。
五十四团的经验已证明油莎豆在西北沙区的可行性,但要实现 “大力推广”,还需针对现存短板(如区域生态差异、品牌认知度)进一步优化,推动油莎豆从 “局部样本” 走向 “规模发展”。
其一,针对 “区域生态差异” 优化种植模式:南疆沙区需延长 “立体治沙 + 油莎豆” 的周期(5-10 年),逐步改良极端干旱土壤;河西走廊可借鉴民勤 “水权交易” 经验,平衡生态用水与生产用水;黄土高原则需配套梯田建设,结合油莎豆根系固土特性,解决水土流失问题。通过 “因地制宜” 的模式调整,可覆盖西北不同沙区的生态需求。
其二,强化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当前油莎豆产品仍以 “区域销售” 为主,需依托新疆新农垦集团等企业,打造全国性品牌(如 “沙漠油莎豆” 公共品牌);同时开发更多消费场景(如烘焙食品、保健品),通过短视频、直播电商提升消费者认知,破解 “小众作物” 的市场困境。
其三,加大科研投入与技术迭代:进一步研发 “抗旱性更强、产量更高” 的品种,优化滴灌技术以降低能耗,探索 “光伏 + 油莎豆” 的复合种植模式(光伏板遮阳减少蒸发,油莎豆种植提升土地利用率),让技术红利持续释放。
结语
油莎豆在西北沙区的推广,曾因历史盲目性与技术瓶颈步履维艰,但新疆兵团五十四团的经验已照亮前路 —— 技术突破解决了 “能不能种” 的问题,产业链闭环回答了 “值不值得种” 的问题,“政产学研用” 协同破解了 “敢不敢种” 的问题,而 “生态经济双赢” 则契合了西北沙区 “治沙富民” 的核心需求。尽管短期内油莎豆仍难以取代传统作物成为主导产业,但随着技术迭代、模式复制与市场拓展,其在西北沙区的推广前景已清晰可见。未来,只要持续优化水资源配置、完善产业链条、强化品牌建设,油莎豆必将成为西北沙区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的重要载体,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路径。

作者简介:
杨东,笔名 天然 易然 柔旋。出生于甘肃民勤县普通农民家庭,童年随母进疆,落户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插过队,当过兵和教师;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年。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第二届副会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塔河纪事》和散文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和他人合作报告文学《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永远的眺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