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油莎豆在中国西北沙区大力推广的前景与路径探析(二)
作者:杨 东
西北沙区是我国生态治理的关键区域,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点地带。该区域土地广袤但生态脆弱,干旱少雨、土壤贫瘠等自然条件制约了传统农业发展,亟需寻找兼具生态修复功能与经济价值的特色作物。油莎豆作为一种耐旱、耐贫瘠、适应性强的高效经济作物,不仅在 2025 年两场重要行业论坛中成为焦点,更在海内外干旱半干旱地区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种植与产业开发经验。从生物学特性适配性、科技赋能支撑、产业协同路径到生态经济双赢价值来看,油莎豆在西北沙区的大力推广具备坚实基础,前景乐观可期。
一、油莎豆的生物学特性与西北沙区自然条件高度适配
作物与地域的适配性是推广的前提,油莎豆的生理特性天然契合西北沙区的生态禀赋,这也是其在全球干旱地区广泛种植的核心原因。
油莎豆原产于非洲北部,经长期驯化选育,形成了耐旱、耐盐碱、耐贫瘠的突出特性:其根系发达且深扎土壤,可吸收深层水分,在年降水量 200-300 毫米的地区无需人工灌溉即可生长;块茎能在含盐量 0.3% 以下的土壤中正常发育,而西北沙区部分轻度盐碱化土地恰好可满足其生长需求;此外,油莎豆生长周期短(约 120-150 天),可充分利用西北沙区夏季充足的光照与热量资源,生物产量高(每亩可产块茎 800-1500 公斤)。
从海内外经验来看,油莎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种植价值已得到验证:非洲的摩洛哥、突尼斯将油莎豆作为沙区脱贫作物,通过规模化种植解决了局部地区的粮食与食用油短缺问题;美国西部干旱州则将油莎豆与节水灌溉技术结合,打造了 “种植 - 油脂提取 - 饲料加工” 的闭环产业链;国内内蒙古鄂尔多斯、甘肃武威等地的试点种植也显示,油莎豆在沙化土地上的成活率达 85% 以上,且种植 3 年后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 12%-15%,实现 “种豆固沙” 的生态效果。
对于西北沙区而言,油莎豆的种植不仅无需占用优质耕地,还能将闲置沙化土地转化为 “经济绿洲”,其生物学特性与区域自然条件的高度契合,为大规模推广奠定了自然基础。
二、科技赋能为油莎豆产业在西北沙区落地提供核心支撑
2025 年举办的 “未来食品创新暨第二届油莎豆国际产学研研讨会” 与 “特色农业产业暨油莎豆高质量发展大会”,清晰展现了油莎豆产业的科技发展方向 ——基础研究突破、技术创新迭代、国际合作联动,这些科技成果正为西北沙区油莎豆产业的落地提供关键支撑。
从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来看,行业前沿已形成多维度突破。研讨会上,澳大利亚学者分享的 “油莎豆功能食品开发” 技术,可将油莎豆块茎加工为高纤维代餐、益生菌发酵食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比利时团队的 “活性物质分离技术”,能从油莎豆秸秆中提取抗氧化成分,实现全株利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卫宁、战勇提出的 “油脂加工与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更是直击西北沙区产业痛点 —— 通过低温冷榨工艺提升油脂品质,同时将榨油后的饼粕制成高蛋白饲料,秸秆用于生物质能源开发,实现 “零废弃” 生产。这些技术已在国内部分试点应用,如河南民权县通过 “良种培育 + 精深加工” 技术,使油莎豆油脂提取率提升至 92%,带动当地产业园年产值突破 2 亿元,为西北沙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模板。
从产学研协同机制来看,国际合作与国内专家团队的参与为西北沙区注入了科技资源。2025 年两场论坛均强调 “政产学研用” 联动,澳大利亚、比利时等国的科研机构已与中国高校(如石河子大学)建立合作,针对西北沙区的土壤特性改良油莎豆品种 —— 目前培育的 “沙油 1 号” 品种,在沙化土地上的块茎产量较普通品种提升 30%,且油脂含量达 28%-32%,优于传统油料作物。此外,石河子大学等西北高校已组建油莎豆研究中心,针对沙区种植的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问题开展攻关,为当地农户提供技术培训,解决 “种得好、管得好” 的问题。
科技是产业发展的 “加速器”,油莎豆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产学研协同机制,正破解西北沙区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为规模化推广提供核心动力。
三、产业协同与政策支持构建西北沙区油莎豆发展路径
油莎豆的推广并非单一的种植环节,而是需要构建 “种植 - 加工 - 销售 - 品牌” 的完整产业链。2025 年 “特色农业产业暨油莎豆高质量发展大会” 中 “政企合作、政策支持、产业园建设” 的实践模式,与西北沙区的政策导向、资源禀赋高度契合,为产业落地提供了清晰路径。
从政策协同来看,西北沙区推广油莎豆可叠加多重政策红利。当前,国家在西北实施的 “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政策”“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 等政策,均对沙区特色作物种植、产业链延伸给予资金与政策倾斜。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对沙区种植油莎豆的农户给予每亩 200 元的种植补贴,同时对加工企业减免增值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则将油莎豆种植纳入 “兵团向南发展” 农业产业规划,优先保障种植用地与水利设施建设。这些政策与河南民权县 “通过政策支持打造区域特色品牌” 的经验形成呼应,可降低西北沙区油莎豆产业的初期投入风险,吸引企业与农户参与。
从产业协同来看,“政企联动 + 产业园建设” 是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参考民权县 “工厂项目签约仪式” 的实践,西北沙区可依托地方国企或引进龙头企业,建设油莎豆精深加工产业园,形成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负责提供良种、技术指导与产品收购,合作社组织农户规模化种植,政府协调土地流转与基础设施建设。以甘肃张掖为例,当地已引进油莎豆加工企业,建设年产 5 万吨油脂的生产线,带动周边沙区农户种植油莎豆 5 万亩,农户每亩增收 3000-4000 元,实现 “企业盈利、农户增收” 的双赢。此外,结合西北沙区的文旅资源,还可开发 “油莎豆生态观光园”,推动 “农业 + 文旅” 融合,进一步拓展产业价值。
从市场拓展来看,油莎豆的多元用途为市场提供广阔空间。除传统的食用油加工外,油莎豆还可用于制作保健食品(如膳食纤维粉)、动物饲料、生物质燃料等,市场需求覆盖食品、畜牧、能源等多个领域。2025 年国际研讨会上提及的 “功能食品创新” 方向,正契合当前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长趋势,西北沙区可依托绿色生态优势,打造 “沙区有机油莎豆” 品牌,通过电商平台与线下渠道销往全国,甚至借助 “一带一路” 倡议出口中亚、西亚等干旱地区,复制澳大利亚、比利时的国际市场经验。
四、生态与经济双赢:油莎豆推广助力西北沙区可持续发展
西北沙区的发展需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油莎豆的推广恰好能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这也是其前景乐观的核心价值所在。
从生态价值来看,油莎豆是沙区生态修复的 “天然利器”。其密集的须根系可固定流沙,减少风蚀,种植 1 亩油莎豆可使沙化土地的扬尘量降低 60% 以上;同时,油莎豆的落叶与秸秆腐烂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为后续种植其他作物奠定基础。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的试点数据显示,连续 5 年种植油莎豆的区域,沙化土地治理率达 70%,植被覆盖率从不足 10% 提升至 45%,形成了 “种植油莎豆 - 固沙改土 - 生态改善” 的良性循环。这种 “生态修复 + 经济作物” 的模式,较单纯的生态工程更具可持续性,能从根本上解决沙区 “治沙难、守沙更难” 的问题。
从经济价值来看,油莎豆为沙区农户提供了稳定的增收渠道。西北沙区部分农户长期依赖传统畜牧业或低产作物种植,收入水平较低,而油莎豆的高产量与高附加值可显著提升农户收入。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五十四团为例,当地农户种植油莎豆每亩投入约 1500 元,产值可达 4500-6000 元,净利润是种植棉花的 1.5 倍、玉米的 2 倍;同时,油莎豆加工企业还能提供就业岗位,吸纳当地农民进厂务工,实现 “家门口就业”。此外,油莎豆产业的发展还能带动包装、物流、销售等相关产业,形成 “一业兴、百业旺” 的局面,助力西北沙区乡村振兴。
结语
油莎豆在西北沙区的推广,既具备生物学特性与自然条件的适配基础,又有科技赋能、政策支持、产业协同的多重保障,更能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价值。从 2025 年油莎豆国际研讨会与高质量发展大会传递的行业信号来看,油莎豆产业已进入 “技术突破、产业升级” 的关键阶段,海内外成功经验也为西北沙区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未来,随着良种培育、精深加工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以及政企协同机制的不断完善,油莎豆必将成为西北沙区生态治理的 “先锋作物” 与经济发展的 “支柱产业”,为我国西北沙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简介:
杨东,笔名 天然 易然 柔旋。出生于甘肃民勤县普通农民家庭,童年随母进疆,落户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插过队,当过兵和教师;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年。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第二届副会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塔河纪事》和散文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和他人合作报告文学《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永远的眺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