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没有“以命相搏”,何来“生命至上”
——铁道兵以牺牲铸就祖国建设的安全丰碑
铁七师三十三团 余开华
【编者按】本文作者余开华曾为铁七师三十三团战士,后任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他从亲身经历与专业视角出发,深刻回顾了成昆、襄渝铁路建设中铁道兵以生命代价推动中国建设安全体系演进的血泪历程。文章不仅是对牺牲英烈的深切缅怀,更从制度、技术、管理等多维度解析了我国工程建设从“以命相搏”到“本质安全”的重大转变,揭示了“生命至上”这一安全发展核心价值的奠基与升华,极具历史厚重与现实启示。

谨以此文,致敬在中国铁路建设事业中作出巨大牺牲与不朽贡献的铁道兵指战员。他们的英勇与奉献,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之上。
在成昆铁路那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的铁轨之下,平均每公里就有两位烈士长眠;襄渝铁路飞越险峻峡谷,1501名建设者的青春永远定格在奋斗一线。这些以血肉之躯铺就的钢铁动脉,是新中国基建史上巍峨的丰碑,更是一部用生命写就的安全演进史诗。今天,中国安全生产的宏伟基业,其基石正是铁道兵烈士们滚烫的热血与赤诚忠魂。他们的牺牲,既揭示了早期安全生产体系的严重不足,更以沉重代价推动整个行业实现了从“经验施工”到“科学管理”、从“人海战术”到“科技赋能”与“本质安全”的历史跨越。他们的故事,正是对“没有‘以命相搏’,何来‘生命至上’”这一命题最悲壮、最深刻的诠释。
一、血泪印记:以命相搏的惨痛历程
成昆铁路与襄渝铁路的建设,是一场在极端自然条件与落后技术能力之间的艰难博弈。每一起事故的背后,无不是技术滞后、管理粗放、环境恶劣与工期高压多重因素交织酿成的悲剧。正是这段“以命相搏”的惨痛历程,为日后“生命至上”理念的真正确立,敲响了第一声警钟。
(一)成昆铁路:每公里两名烈士的悲壮史诗
成昆铁路纵贯横断山脉东麓,穿越众多断裂带,岩层破碎、地质灾害频发,曾被外国专家断定为“筑路禁区”。虽被誉为“地质博物馆”,却成为吞噬无数生命的险恶之地。
——蜜蜂菁隧道群泥石流灾难:1970年雨季,高频泥石流区突发山洪引发泥石流,午夜时分冲毁工棚,46名官兵被无情掩埋。这场灾难,暴露出当时对复杂地质认知的匮乏和灾害预警机制的空白。
——全线超2100名烈士牺牲:施工装备简陋,开挖隧道全靠手持风钻和人工爆破,支护设备匮乏,官兵常在塌方风险极高的掌子面作业;桥梁架设依赖简易架桥机,稳定性差、防护几近于无。“以命相搏”,成为那个年代铁路建设的真实写照。

(二)襄渝铁路:每公里1.5名烈士的沉重代价
襄渝铁路贯通秦巴山区,山高水急、岩溶发育、隐蔽灾害频发,1501位烈士的牺牲,凸显了早期建设中“进度压倒安全”的严峻现实。
——大成隧道突水事故:1971年5月17日,铁道兵七师34团在襄渝线大成隧道施工时,连降暴雨引发山洪,洪水从“天窗”涌入洞内,84人被困。因排水设备落后、救援能力不足,最终32人牺牲。
——楼房沟大桥架桥机倾覆事故:1971年11月12日,铁七师铺架队在襄渝线西段楼房沟大桥架梁时,胜利型130号架桥机突然倾覆,坠入24米深桥下,造成19人牺牲。设备结构缺陷、操作规范模糊、检护机制缺失,成为当时技术与管理短板的悲剧缩影。

(三)系统性短板:多重因素共酿悲剧
1. 技术装备严重落后:地质勘探靠人工判断,隧道施工依赖人工作业,抢险救援缺乏专业设备。
2. 管理体系近乎空白:全国性安全法规缺失,“三边工程”(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普遍,施工过程混乱无序。
3. 自然环境极端恶劣:滑坡、泥石流、涌水、塌方频发,抗灾能力薄弱。
4. 战备工期压力巨大:“大会战”式施工强调人定胜天,忽视客观规律,冒险作业与连续加班成为常态。
这座用生命换来的安全丰碑,始于一声声血的警钟。以牺牲推动的安全进化,正是铸就丰碑的核心历程。

二、以血换安全:牺牲推动体系重构
如果说“以命相搏”是那段岁月无法回避的惨痛代价,那么“生命至上”就是对这些牺牲最崇高的告慰与最坚决的践行。铁道兵烈士的牺牲,推动了中国工程建设安全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一)制度突破:从无法可依到依法治安
——《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陆续出台与完善,明确安全责任,禁止“三边工程”,推行安全许可与岗位责任制。
——建立“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综合治理模式,落实事故报告、调查与问责机制。
——近年来进一步强化“重大风险源管控”“安全生产标准化”“应急预案管理”和“安全风险评估”,法治框架持续完善。

(二)本质安全:从被动防护到源头根治
——推动本质安全理念全面落地,通过优化工程设计、改进工艺、提升设备可靠性,从源头消除隐患。
——落实“预防为主”方针,在规划与设计阶段即充分考虑安全因素,采用可靠的技术与材料。
——建立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严格把关采购、使用、维护与报废每一环节。
(三)技术跃升:从血肉之躯到智能建造
烈士的牺牲,倒逼中国基建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1.施工方法革新:
——隧道工程:从传统“坑道法”升级为新奥法(新奥地利隧道施工法),结合喷锚支护与控制爆破,实现安全高效掘进。
——爆破工艺:从“强爆破”升级为光面爆破、预裂爆破等精细化技术,减少对围岩扰动。
——支护体系:从“立排架”支撑升级为系统化喷锚支护,作业安全性与效率大幅提升。
2.装备迭代升级:
——地质勘探:从人工判断跃升至“天地一体”勘探,遥感、三维地质雷达、无人机广泛应用。
——掘进作业:全面机械化,液压钻孔台车、盾构机、TBM(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广泛使用,人员处于安全护盾之内。
——桥梁架设:普及大型自动化架桥设备,配备电液控制、自动调平、超载预警和紧急制动功能。
——应急救援:快速排水设备、生命探测仪、大型支护成套设备成为标配。
3. 智能技术赋能:
——智能监测:物联网系统实时感知围岩变形、渗水、气体浓度等,实现风险超前预警。
——智慧管理:BIM(建筑信息模型)与GIS(地理信息系统)深度融合,进行数字化仿真与风险预判。
——智能操作:无人驾驶、远程操控广泛应用于高危工序,将工人从危险环境中解放出来。

隧道盾构法掘进
(四)管理转型:从被动响应到全程防控
——确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推行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
——实施施工现场网格化管理、专职安全员巡检、重大工序验收等制度,实现严密监控。
——完善应急救援预案体系,定期组织实战演练,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严格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方案审查,组织专家论证,从源头杜绝技术和管理风险。
——全面落实安全技术交底制度,确保规范落实到一线。
——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实行三级安全教育,开展常态化培训与警示教育,严格执行持证上岗。
——建立工程项目全周期安全档案,实现安全可追溯、可评估。
三、永恒启示:生命至上,警钟长鸣
如今,当列车呼啸穿过成昆复线的高速隧道、平稳驶过襄渝新线的跨江大桥时,我们不应忘记,现代工程背后的安全进步,是一代铁道兵以生命换来的。他们不仅是交通强国的奠基者,更是中国建设领域安全生产改革的启蒙者与推动者。如今,隧道施工死亡率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降低数百倍,众多工程甚至实现零伤亡施工,这是对烈士英灵最好的告慰。
(一)从“牺牲换进度”到“生命高于一切”
在现代重大工程施工中,“先评估、后施工”已成铁律。哪怕延长工期、增加成本,也坚决杜绝盲目抢工。“生命至上”已成为不可动摇的最高准则。
(二)从“人海战术”到“科技兴安”与“本质安全”
智能掘进、无人操作、BIM+GIS全程仿真、物联网实时监测已成为工程标配。建设者从危险岗位转向机械操作与系统管理,本质安全理念深入人心。
(三)从“松散管理”到“全员责任”
安全不再是安全员的专属职责,而是渗透到每个环节的组织行为与文化认同。“我的安全我负责,他人安全我有责”成为共识,形成人人关心、参与、守护安全的良好氛围。
历史郑重告诉我们:没有当年的“以命相搏”,就难有今天的“生命至上”。成昆铁路和襄渝铁路沿线,数十座铁道兵烈士陵园静静矗立,安放着三千余位战士的忠魂。他们未能亲眼见证列车飞驰的今天,却用生命为我们踩下了制度重建的“刹车”,奠定了安全生产丰碑最坚实的基石。最好的纪念,是让牺牲不被辜负,让悲剧不再重演。每一次列车的安全抵达,都应让我们铭记:这条平安之路、发展之路的尽头,矗立着一座名为“生命至上”的永恒丰碑。
安全生产,是穿越时代、守护生命的庄严使命。让我们铭记铁道兵烈士的奉献与牺牲,在安全生产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余开华,1969—1973年服役于铁七师三十三团。1974年入湖南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建筑施工教研室主任等职。现已退休。
责编:槛外人 2025-10-23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