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融媒讯(李万全张晓辉)“晓乐,这次咱们出栏35头黄牛,你核算一下上次出栏到这次出栏用多少草料,仓库里还有多少草料,看看这批育肥黄牛成本多少……“10月21日,宝丰县大营镇艺轩农业专业合作社养牛场负责人边怀广给工作人员安排工作。作为农业产业化特色项目,该养牛场自去年年底成立以来,先后出栏3个批次,出栏黄牛90头,经济效益显著。
近年来,大营镇紧扣“产业兴旺”核心,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线,探索畜牧养殖规模化、循环农业生态化、特色产业集群化的创新路径,推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畜牧养殖规模化:传统养殖到现代养殖,激活产业引擎
作为宝丰县畜牧业核心乡镇,大营镇以“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为目标,构建覆盖猪、牛、羊特色养殖的全链条体系。目前已建成3个规模化养牛场、1个万条线养猪场及10余个千条线生猪养殖基地,培育20余家生猪养殖大户。发展20余家百头以上养羊场,并建成李文驿村活羊屠宰场,打通从养殖到加工的关键节点。群晟牧业公司投资建设的大型肉牛冷链屠幸项目已立项,未来将形成“养殖一屠宰一加工一销售”一体化产业链。
特色养殖亮点纷呈。青城社区蛋鸭养殖年产鸭蛋1000余万枚,年产值达1200万元,为50余名脱贫户提供就业岗位;南部丘陵地区40余家蜜蜂养殖形成集群效应,蜂蜜产品畅销周边市场;五村、西张庄的鸵鸟养殖和李文驿村的梅花鹿养殖,不仅丰富了农业业态,更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传统与现代交织,畜牧产业已成为大营镇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循环农业生态化:粪污变“黄金”,土地焕生机
大营镇创新“以种促养、以养肥田”模式,推动种养深度融合。大型养牛场通过流转200亩(1亩≈666.67平方米)以上土地发展规模化种植,生猪养殖产生的沼液经无害化处理后用于农田改良,土壤有机质含量得到显著提升,粮食亩均增产50公斤以上。2024年,全镇4000亩耕地纳入宝丰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通过粪肥还田减少化肥用量1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3%。循环农业模式的推广,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守护了绿水青山,走出了一条生态与效益双赢的路径。
古垛村养殖户宋许召的故事颇具代表性,他从“牛亏损”“蜕变为“牛专家”带动20余户农户发展肉牛养殖,出栏的高档肉牛远销广东、上海等地,形成“养殖一粪肥还田一优质农作物种植”的生态闭环。
特色产业集群化:“一村一品”激发乡村活力
在产业布局上,大营镇坚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打造多个特色产业集群。
——现代农业产业园:永顺现代农业产业园借助矿区生态修复,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改良治理1000余亩土地,实现经营质量持续提升,北部生态农业产业园入驻4家畜牧企业,建成300亩花椒和200亩酸枣种植基地,实现“林一粮一牧”立体经营。30亩的食用菌产业园正在发展为大球盖菇和羊肚菌特色稀有食用菌种植,实现亩均收益超万元。
——农产品加工业:拥有百年历史的胡茄庄粉条加工产业,通过“老手艺+新技术”改造,年加工红薯40万公斤,年生产粉条5万公斤。苏家洼的花生初加工车间引入脱皮、分级设备,年生产花生初加工产品2.5万公斤,畅销周边地区,辐射周边千亩种植区。依托康乐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艾草加工基地先后开发艾灸贴、艾草香囊等10余款产品,年加工艾制品产值达300万元,成为县域艾草产业中心。
——优质林果业:500余亩甜桃、300亩狮子头花椒、200亩秋月梨形成“三带联动”格局。富硒土地使李文驿村甜桃、赵楼村秋月梨口感香甜供不应求,亩均收益超5000元;蛮子营的狮子头花椒更是吸引外地客商长期订购。优质的林果产业正成为大营镇乡村振兴路上的新名片。
电商赋能新图景:“小特产”对接“大市场”
为破解农产品销售瓶颈,大营镇构建“电商+直播+供应链”体系,培育10余家电商主体,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粉条、艾制品等特色产品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销往全国,其中胡茄庄粉条单场直播销售额达10万元。该镇建立起电商培训基地,开展直播带货培训300余人次,孵化本土网红主播20余名,形成“生产一直播一物流”一体化产业链,带动200余人就业,年交易额1500多万元。
从传统种养到现代产业,从分散经营到集群发展,大营镇以农业产业化破题乡村振兴,用实干与创新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推进畜牧业全产业链、特色林果和特色电商产业发展,力争3年内培育2至3个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大营镇党委书记李凯表示,该镇将持续深化“种养循环+特色加工+电商销售"模式,努力到“十五五”末实现农业产业链产值突破5亿元,建成全省知名的生态农业示范区。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