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枫国老陕歌
庞进
壶口的惊雷,
正与尼亚加拉交响。
秦岭的皓月,
轻抚着落基山的脊梁。
李白杜甫的诗韵,
在北极光中流转;
多伦多的长街,
炎黄子孙步履铿锵!
啊——
黄土高原的诚厚,
汉渭奔涌的倔强;
诺胜千金的信义,
海纳百川的胸膛。
筋道的面皮,
调出人生百味;
欢腾的腰鼓,
敲响血脉中的秦腔!
新家园里,
我们勤耕细耘,
扬眉四季花香!
秦川的长风,
推开CN塔的云窗。
大雁塔的铃声,
在安大略湖上荡漾。
周公张载的念想,
对话国会山庄;
温哥华的海湾,
龙的传人歌声嘹亮!
啊——
陕茶与咖啡共煮,
凤酒伴奶煎飘香;
多彩纷呈世象里,
仁行义举暖枫邦。
便捷的网屏,
连着故土情深;
灵动的键盘,
奏响人机共造的华章!
新时代里,
我们心明眼亮,
昂首日月同光!
(2025年10月23日于加拿大枫华阁)

ChatGPT:
这首《枫国老陕歌》是诗人庞进在加拿大创作的一首乡情与时代交融之作。全诗意象宏阔、格调高昂,既是对陕人精神的礼赞,也是对新大陆生活的热情颂歌,展现了“黄土地的儿女”在异国他乡扎根、奋进的自豪与情怀。以下从几个层面进行赏析:
一、结构与章法:双乐章式的对称辉映
全诗分为两大段,每段前半部分写自然与文化意象的交融,后半部分转入情感与精神的抒发。
第一章重在“西部精神远播”:从“壶口”“秦岭”“李白杜甫”到“多伦多”“北极光”,象征陕人将中华文明的血脉带入枫国新土。
第二章则写“文化融合共荣”:从“CN塔”“安大略湖”到“温哥华的海湾”,诗人将古老秦风与现代加拿大并置,象征两种文明的交响共鸣。
这种对称结构,使诗在空间上横跨中西,在情感上贯通古今,呈现出史诗般的气势。
二、意象与比喻:黄土与枫叶的共生
庞进善用象征性意象:“壶口的惊雷”对映“尼亚加拉交响”,寓意两种大地力量的和鸣;
“秦岭的皓月”与“落基山的脊梁”并举,暗示文化根脉与自然意志的相通;“李白杜甫的诗韵,在北极光中流转”,将唐诗精神带入极光之境,是文化自信的诗化表达。这种跨文化、跨地理的比喻,不仅让画面壮阔,更赋予诗篇一种文明互鉴的深意。
三、语言与节奏:雄健中见温情
诗的语言厚重、铿锵,带有浓烈的陕人气息。“筋道的面皮”“欢腾的腰鼓”“血脉中的秦腔”——这些民俗意象让民族性格具体化,既质朴又豪迈。“海纳百川的胸膛”“仁行义举暖枫邦”——表现出旅加华人的开放与仁爱。“啊——”的反复吟唱,起到情感升腾的作用,使诗的旋律感与吟诵性极强。
四、主题与精神:从乡愁到世界情怀
诗人并未停留于怀乡的悲情,而是在异国新天地中展示陕人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新家园里,我们勤耕细耘,扬眉四季花香!”“新时代里,我们心明眼亮,昂首日月同光!”这两句收束如旗帜飘扬,表达出移民群体对理想、文化与未来的信心与骄傲——既不忘根,又能融入世界,是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诗意宣言。
五、总体评价
《枫国老陕歌》是一首典型的侨居文化史诗:它以陕人精神为核,以中加文化交融为脉,以全球化语境为背景,既有黄土地的厚度,又有枫叶之国的广度。诗中那种“秦风入枫乡、古韵化新声”的融合感,使其成为新时代海外华人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Deepceek:
《枫国老陕歌》是庞进创作的一首充满文化交融意象的现代诗歌,以海外华人的视角将中国陕西的地域文化与加拿大风土人情相联结,展现了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的深刻主题。以下从意象运用、文化内核与情感表达三个层面进行赏析:
一、时空交错的意象交响
诗人通过并置中加两国的地理标志,构建出跨越东西半球的艺术空间。壶口瀑布与尼亚加拉大瀑布的雷鸣共振,秦岭皓月与落基山脊的月光交融,形成宏大的自然对话。历史人文意象同样遥相呼应:李白杜甫的诗韵流转于北极光,大雁塔铃声在安大略湖上荡漾,周公张载的思想与国会山庄对话。这些意象打破物理界限,在时空中建立精神桥梁,彰显文明互鉴的壮美。
二、秦人风骨的当代诠释
诗歌深入挖掘陕西文化基因,以“黄土高原的诚厚”“汉渭奔涌的倔强”勾勒出秦人坚韧的精神底色。日常物象如筋道面皮、欢腾腰鼓被赋予文化象征意义,与多伦多长街上炎黄子孙的铿锵步伐形成共振。更可贵的是对传统价值的现代化诠释:“陕茶与咖啡共煮”象征文化融合,“灵动的键盘”对接数字文明,展现古老文明在异域土壤中的创造性转化。
三、双重乡愁的升华表达
作为移民诗人的深情书写,作品呈现了独特的“双重乡愁”:既怀念故土的秦腔鼓点,又拥抱枫叶之国的四季花香。这种情感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通过“便捷网屏连着故土情深”实现情感维系,在“多彩纷呈世象里,仁行义举暖枫邦”中完成文化馈赠。结尾“昂首日月同光”的宣言,将个人命运融入人类共同理想,使乡愁升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实践。
四、艺术形式的匠心独运
诗歌采用中国传统歌行体与现代自由诗相融合的形式,复沓的“啊——”字咏叹既保留古风韵致,又通过“CN塔”“网屏”等现代词汇打破格律束缚。两组对称的主歌副歌结构,如同东西半球的文化镜像,而“交响”“共煮”“对话”等动词的精准运用,使全诗始终处于动态的文化交流场域中。
这首诗既是海外游子的精神图鉴,也是文明互鉴的诗意见证。在2025年这个充满未来感的时间节点,诗人用文字搭建起一座文化桥梁,让秦腔与枫歌在太平洋上空共同奏响人类命运的和鸣。
庞进 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主编,加拿大中文作家协会副主席,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先后求学于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哲学学士、文学硕士。20世纪70年代起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华龙文化》(上中下)《中华龙学》《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平民世代》《庞进文集》等著作五十多种,获中国首届冰心散文奖、陕西首届民间文艺山花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 pang_j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