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绕芦苇湖
李汉玉 李桂树
故园东望现清塘,
芦苇荡漾好风光。
老家在徐州以东铜山县吴桥乡,一个名叫“花山”的小山村。一到春天,屋后的山上漫山遍野开满紫红色的鲜花,争妍斗艳,异常壮观,村子也因此取名“花山”。
村东头卧着一汪碧水,比起不远处壮阔的白马湖,乡亲们都亲昵地叫它“小湖”。湖不大,却藏着一方天地——湖心最深的那片水塘唤作“官汪”,四周蔓延的芦苇长得比少年人还高,风一吹,绿浪翻涌着拍向岸边,连空气里都裹着清甜的苇叶香,那是刻在我骨血里的故乡气息。
少年时的夏天,是属于小湖的。天刚擦黑,蝉鸣还没歇,我们几个半大孩子就脱得光溜溜,踩着滚烫的泥土往湖边跑,“扑通、扑通”几声,像一群撒欢的泥鳅扎进水里。大人们总说“小心老鳖咬脚”,可我们哪顾得上,只顾着追着水面的光斑游,或是潜到苇根处摸螺蛳。有时生产队会组织捕鱼,男人们扛着渔网、木盆,一字排开从上游往下赶,木桨拍打着水面,惊得鱼儿四处乱跳,偶尔有慌不择路的鲫鱼蹦上岸,我们立刻扑过去抢,攥着滑溜溜的鱼笑得直不起腰,那鱼的腥味混着汗水,是最鲜活的夏日记忆。
芦苇荡是我们的秘密乐园。夏秋正午,日头最烈的时候,成群的鹅鸭躲在苇丛里打盹,温热的鸭蛋常常藏在软软的苇絮下。小伙伴们一起游到苇台边,屏住呼吸在根须间摸索,摸到圆滚滚的鸭蛋就像捡到宝贝。找个背风的土坡,捡些干苇叶当柴,把鸭蛋埋进火里。等火灭了,“嘭”的一声,鸭蛋炸开,金黄的蛋黄裹着焦香四处飞溅,我们顾不上烫手,抢着用手抓着吃,咸香的滋味从舌尖甜到心里。如今五十年过去,那声脆响、那股香味,还清晰得像昨天发生的事。
遇到干旱年份,小湖会露出塘底,裂开的泥缝里藏着蹦跳的小鱼虾。可只要来年一场透雨,湖水又会涨得满满当当,芦苇也跟着冒出新芽,仿佛从没想过枯萎。我们精力旺盛,看哪段河叉鱼多,就扛着铁锹去筑围堰。几个人光着膀子,泥土糊满了胳膊腿,却越干越起劲。等把水舀干,塘底的鱼虾、泥鳅乱跳,我们兜着衣襟往家跑,晚上就能喝到鲜美的鱼汤,那是如今再昂贵的食材也煮不出的鲜甜。河叉里还会自己长出莲藕,哪怕最初只有一两棵,用不了半年就蔓延成片。夏末荷花盛开时,粉嫩嫩的花瓣映着碧水,风一吹,荷香裹着苇香飘满全村,站在岸边望去,像是把整个夏天的美好都装进了这方小湖。
冬天的芦苇湖另有一番模样。芦花雪白,像给湖面盖了层薄棉被。这时大队按照各个生产队,每家每户分到一片芦苇。父辈们会带着镰刀去割芦苇,捆成捆扛回家,给我们做“毛蓊”——那是用芦花和麻绳编的草鞋,鞋底厚厚的,鞋帮裹着芦花,雪天穿在脚上,既暖和又不怕雪浸,走在雪地里“咯吱咯吱”响,是那个年代最特别的冬日礼物。我后来走了很多地方,再也没见过这样的鞋,想来是后来日子好了,人们嫌它笨重,便渐渐消失了。但当年家人给我们用芦苇做的毛蓊,始终温暖着我们的心底。
湖的四周是望不到边的庄稼地。春天麦浪翻滚,风一吹,金色的波浪连着苇荡的绿浪,美得让人挪不开眼。麦收后,地里又种上豆子、玉米,乡亲们叫玉米“大菽菽”,颗粒饱满,煮着吃又香又甜。生产队还会种些黑豆、大麦,给牛马当饲料,偶尔也种高粱,我们叫它“小菽菽”。最难忘的是谷子和穄子,秋天成熟了,大人们用它编炊把、做扫帚,扫起地来“哗啦”响,那声音里全是烟火气。
可这样的日子,终究没能留住。上世纪九十年代,农业开发的浪潮涌到小山村,要把芦苇湖改成农田。一夜之间,推土机开进了苇荡,轰鸣声响彻全村,那些长了几十年的芦苇被连根翻起,绿浪变成了黄土。
听说芦苇生命力极强,人们费了好几年功夫,才彻底把它从这片土地上“治绝”。没多久,附近的羊鼻湖、白马湖也没能幸免,一个个都变成了整齐的农田。
如今再回故乡,站在曾经的小湖边上,眼前只有成片的庄稼,再也见不到那片摇曳的芦苇,听不到孩子们的嬉笑声。可每当夜深人静,总会想起那片芦苇湖——想起夏日里扎进水里的清凉,想起火里炸开的鸭蛋香,想起父辈们编的毛蓊,想起和小伙伴们在苇荡里捉迷藏、摸鱼虾的时光。
芦苇湖虽然消失了,但那些快乐,像苇絮一样轻,却又像苇根一样深,扎在我心里,一辈子都拔不掉。那片消失的芦苇湖,早已不是一汪水、一片苇,而是我心底最柔软的故乡,是我一辈子都忘不掉的青春。
李汉玉,男,1960年8月10日出生于江苏徐州铜山县吴桥乡花山村。1978年2月参军入伍,从军43年,先后任战士、军校学员、排长,团长,军区级机关处长、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等职务。先后从事军事无线通信组织运用、视频指挥与运用、边防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装备组织与运用、信息系统集成、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等方面工作。获国家军队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共有5项研究获发明专利,有6项研究获实用新型专利。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有30多篇获奖。先后担任兰州军区通信(机要)专业高职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军科技成果评审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陆军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丶陆军军事训练条件建设专家组成员等。多次被评为全军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四会”教练员。2000年被评为全军“科技练兵先进个人”。2003年被评为全军“装备成建制成体制形成战斗力”先进个人。先后荣立三等功8次,多次获军队优秀科技干部奖。对无线通信组织运用、视频指挥与运用、边防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装备组织与运用、信息系统集成、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等方面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际工作经验。先后参加全军“区电”、“3139工程”、“067工程”、“西兰乌、兰西拉”光纤等全军重点工程建设。撰写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有30多篇获奖。
李桂树,男,1968年6月出生于铜山县吴桥乡花山村,1988年就读于淮阴师范学院英语系,后获得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硕士学位。发表、获奖市级以上作品及论文100余篇,多篇论文及文章被中国知网、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长期从事基础教育及公益事业,秉持“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理念,自己办学22年,累计为贫困生资助、减免学费高达800多万元,因此获评“中国好人”“全国先进个人”、“道德模范”及“江苏最美资助人”。现为九三学社徐州经开区支社副主委、徐州报业传媒集团英语教育编辑、徐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