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忆一座城市079】北京啊北京,来了总要到中央电视台看一眼
作家/沈 学 印 主播/河清海晏
来北京有过几次了,始终没去中央电视台看看,总觉得是件憾事。
这次来北京首先就把去中央电视台排在了日程的前面。
已经来过几次北京,就没有在赶着去挤故宫的红墙、颐和园的画舫,还有圆明园的遗址。而是坐上140路公交赶到了光华桥北,这里下车就能看到人们所说的“大裤衩”的办公大楼。在这里与它见上一面,仅仅是不足30米的距离,没费多少周折,实有幸运的感觉。
这个“大裤衩”并不是传统意义的古迹建筑,但它却像一把锋利的线条,划破北京的天际线,让你忽然读懂这座城的两面:一面是胡同里飘着的槐花香,一面是楼宇间奔涌的时代浪潮。
我们来的恰是时机,暮色正在悄悄降临,夕阳已把银灰色的钢结构染成暖黄色,原本硬朗的轮廓似乎在感觉上软下来不少,倒像是给钢筋般的森林包裹上了一层薄纱。其实完全没有刻意去靠近它,只要站在脚下的马路牙子上,若能处在对面的天桥上,看这庞大华丽的建筑物更有现场感。眼前的车流人流从眼下匆匆闪过。华灯正在初上,高大的楼厦渐次亮起了轮廓灯,不停地闪动多彩的灯光秀,像无数双眼睛安静地注视着这座城市的喧嚣。
这时很会让人想起,人们在电视里看到的新闻联播、综艺节目和春节晚会,以及那些关于“舌尖美味”和“诗与远方”的想象,原来都是从这栋楼宇里发出来的,随着信号的远送与传播,飞到了千家万户。
往回左走百余米,就来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楼(光华路办公区)的大门前。当你站在这里仰望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那倾斜向上架在空中交汇的钢铁轮廓时,最先感触到的或许就是这钢铁建筑的冷峻、高大、奇葩。如若再细听,更会发现这栋以“大裤衩”之名被人熟知的楼宇里,始终流动着比钢筋更温热的声音,那便是国家的心跳,世界的絮语。它的每一处亮着灯光的窗口里,都藏着无数双观察时代、洞察风云、瞩目未来的眼睛。
夜幕全部笼罩了夜空,周边的摩天大厦灯光闪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楼楼内的灯光次第亮起,这或许正是另一种声音的又一次开启。它穿过语言的壁垒,带着中国的故事飞向世界:或许是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如何在数字技术中“复活”,云南村寨的茶农如何用一片叶子托起乡村振兴,中国的宇航员如何在空间站里俯瞰蓝色星球,把世界的声音带回中国:也或许是非洲草原上迁徙的角马,欧洲古堡里流传的历史,南极科考站里科学家的勇毅坚守。这些声音在楼宇间交织,让北京这座古城,既能听见自己的心跳,也能听清远方的回响。
我不由得想到了自己,虽然我也是一个地市级的新闻记者,站在这里却未感到渺小,相反也有了满满的自豪感。同是电视人,只是地域等级不同,职业和使命还是能把电视人的血脉连在一起的。
央视塔下,一眼望见的不仅仅是北京时光的褶皱。
面对“大裤的仰望,似乎让我找到了北京天际线里的时代注脚。
钢铁般的楼宇间,流动着不正是世界与家国的回响。
我虽惊叹“大裤衩”的奇特建筑,但我还是愿意在这里多做停留,还有我仰望凌空弧线时的无限遐想。
这幢中央广播电视总部大楼早已不是一座的简单的办公建筑,而是一座桥梁,一头连着家国的烟火,一头连着世界的辽阔,让每一种声音都能在这里被看见、被听见、被触摸到,让每一份牵挂都能跨山海、越湖川、深入心灵,抵达彼此的心岸!!!
(2025年10月18日于北京市北京站东街地铁站汉庭酒店9805)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