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网媒锐评
张雪娟的文字里,藏着一代女性最痛的青春真相——理想是振翅欲飞的苍鹰,现实却是捆住翅膀的绳,而“成长”,不过是在撕扯中把“少女心”熬成“女汉子”的过程。
三十八年前那场为期七年的“无声恋爱”,哪里是少年情愫的青涩,分明是两个底层年轻人命运的初筛。她带着“当记者、当作家”的野心奔向县城,他被母亲摁在木工刨子前抡起斧子,从一开始,她的理想与他的生存就不在同一条赛道上。可那时的她不懂,以为“儿女情长”能为理想让路,却没看清:在资源匮乏的八十年代,普通女孩的理想从来不是“选不选”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扛住现实碾压”的考题。
她的执拗里藏着天真,也藏着悲剧的伏笔。明明物理化学成绩优异,却偏要为“文学梦”赌上高考,不听老师“理科易考”的劝告——这哪是对理想的坚守,更像对现实规则的盲目反抗。当全班98人仅两人考上大学,昔日“全校小记者”沦为民办教师时,她才懂:对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理想是奢侈品,高考是跳板,逞一时的“情怀之勇”,要付出一辈子“命运拐向”的代价。
更扎心的是婚后三十年的蜕变。从“自带男儿特性”的假小子,到“无所不能”的女汉子,白发替代了腼腆,生存磨掉了文静——这哪里是“成长”,分明是理想被生活碾碎后的自我重塑。她至今为青春流泪,为过去扼腕,不是怀念那个骑自行车打气的男生,也不是遗憾那场迟到的爱情,而是遗憾那个曾想“飞向更高天空”的自己,最终只能在“窝里打转盘旋”。
这场跨越半生的回望,撕开了一个残酷真相:太多普通女性的青春,都是在“理想的火焰”与“现实的冰水”中反复挣扎。她们曾揣着滚烫的梦,却在生存的重压下收起翅膀,活成了自己当年或许看不起的“务实模样”。可即便如此,那颗藏在“女汉子”外壳下的“少女心”,那些小心翼翼揣着的“昔日美梦”,仍是她们对抗平庸生活的最后底气——毕竟,曾想飞过高山的鹰,就算困在窝里,眼里也永远装着曾经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