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贾平凹与诺贝尔文学奖
——在“2025第四届全球校友峰会·全球校友作家论坛”上的发言
庞 进
我与平凹先生初识于1979年。那时他刚从西北大学毕业,分配到陕西人民出版社做编辑;我还在陕西师范大学读书。后来,他成为陕西作家群的领军人物,历任省作协副主席、主席;我作为理事,也一直在这个群体之中。他年长我四岁,我习惯称他“凹兄”。我们相交数十载,既是朋友,也是棋友。下跳棋曾是我们之间的一大乐事——在与我交手前,他自诩为“世界跳棋冠军”;与我对弈后,他便改口说自己是“世界跳棋亚军”了。我对他的文学创作、文化活动及家庭生活都比较了解。所以,当全球校友峰会加拿大委员会主席张志立先生提出“2025第四届全球校友峰会·全球校友作家论坛”以“发现下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华人获奖者”为话题时,我即表示赞同,并愿以《贾平凹与诺贝尔文学奖》为题分享我的见解。
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依据诺贝尔遗嘱设立的世界级奖项,始终致力于表彰“在文学领域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之最佳作品者”。谁能获奖,最终由瑞典文学院的评委们决定,我们局外人的议论自然无足轻重。然而,文学属于全人类,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也有兴趣参与相关话题的探讨。
在我看来,贾平凹无疑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之一。换言之,他完全有资格获得这份殊荣,若真获奖,可谓实至名归。我的这一判断,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其一,创作成就卓著,体量质量可观
贾平凹生于1952年,属相龙,至今已笔耕半个多世纪。截至2025年10月,他的总创作量已超过两千万字,出版著作各类版本共约六百余种,包括长篇小说二十三部、中篇小说三十多部、散文集三十多部,另有言论集、文论集、诗歌集和书画集等。他曾五十多次荣获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如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美孚飞马文学奖铜奖、法国费米娜文学奖、香港“红楼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施耐庵文学奖等。其作品被译为日、法、韩等数十种语言,并被改编为影视、话剧、戏剧、绘本等多种艺术形式。如此丰硕的成果,当然是以过人的天分和格外的勤奋为依托的,这在当代中外文坛实属罕见。我常想起1979年去他出版社宿舍拜访时的情景:书桌前的墙上贴着一张小纸片,上书“笔扫千军”四字。而今回望,他早已将这四个字化作笔下千军万马,驰骋于文学疆场。
其二,领袖文坛数十年,倾力提携后进
贾平凹长期担任西安、陕西作协、文联及全国作协的领导职务,至今仍是陕西省作协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并主编《延河》《美文》两个刊物。几十年来,他所作的文学辅导报告不计其数,为众多作家作品写序、题字、撰评。我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兵马俑狂想》就由他作序;第二本散文集《慧雨潇然》出版后,他也专门撰文点评。他的评论总是精准而鲜活,如他曾说我的创作“追求的是一种大散文”“思想开阔,想象力丰富,有犀利的见地和思想上的锋芒。文体上是潇洒的,并不拘泥于什么。看似胡乱说来,骨子里却有道数。这需要对人生的透彻、天地的贯通”。
他的文学贡献更延伸至海外。今年5月我回国,受加拿大高校文学社原野社长所托,请贾平凹为《加拿大高校文学社成立十周年纪念册》题词。他欣然提笔写下:“十年逐梦,以文字为光,照亮海外华人的精神天地。”后来我又请他为加拿大中文作家协会题词,他便再次挥毫,寄语“写好中国文字的每一个句子”。这两幅题词经媒体报道产生了很大影响。加中作协主席燕飞表示,贾平凹的题词将成为协会的座右铭,激励会员精益求精,在海外传承中华文化,搭建中外文学交流之桥。
其三,超越文学本域 担当文化使命
贾平凹的视野从不局限于文学创作。以我们共同关注的龙文化研究为例:2006年3月,在“龙凤之魅——庞进文化研究成果研讨会”上,他对我的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会上我倡议“将龙凤文化整体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第一个签名支持。2011年3月,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建议“让舞龙成为国家重视的全民健身项目,走进每一所学校”。2015年3月,得知陕西籍全国政协委员岳崇、雷珍民分别提呈了关于纠正“龙”与dragon翻译错误、将龙头节设为法定节日的提案,他当即题写“中华龙抬头”五字以示声援。2018年3月,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更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建议重新翻译“龙”》。
诚然,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谁家,涉及诸多因素。但就文学成就、文化贡献与精神境界而言,贾平凹无疑具备问鼎的资格。也正因如此,我认为:倘若贾平凹荣膺此奖,不仅是对他个人文学生命的加冕,也将推动中文创作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使中华文化的精华,照亮、温暖、丰美更多的心灵。

(2025年10月26日于加拿大多伦多希尔顿大酒店)
豆包:
以知交之笔,证大家之质——赏评《贾平凹与诺贝尔文学奖》
庞进的这篇文章以知交视角为切入点,兼具个人情谊的温度与文学评论的厚度,为“贾平凹是否具备诺奖资格”这一议题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解读,其表达艺术与论证逻辑均值得称道。
一、视角独特:知交叙事的感染力
文章开篇即以“1979年初识”的往事破题,用“凹兄”这一亲切称谓拉近距离,再以“跳棋冠军变亚军”的趣闻勾勒出贾平凹幽默谦逊的性情。这种源于数十年交往的细节叙事,让后续论证摆脱了纯粹理论评析的枯燥——提及创作时穿插“宿舍墙上‘笔扫千军’字条”的记忆,论及提携后进时列举为自己散文集作序点评的实例,谈文化担当则以共同关注龙文化研究的经历佐证。个人化的叙事视角让“文学大家”的形象变得可感可触,也使“具备诺奖资格”的论断更具情感说服力与可信度。
二、论证扎实:三维维度的立体化支撑
文章围绕核心观点构建了层次清晰的论证体系,从文学本体到行业影响再到文化价值,层层递进地夯实贾平凹的竞争力。
- 创作硬实力:以“两千万字”“六百余种著作”的量化数据为基,辅以“五十多次国内外奖项”的权威背书,涵盖茅盾文学奖、法国费米娜文学奖等不同维度荣誉,再提及“数十种语言翻译”的国际传播力,全面印证其“体量质量可观”。
- 文坛引领力:从国内“作协主席”“刊物主编”的实务身份,到“辅导报告”“写序撰评”的具体行动,再延伸至海外为华文作协题词的文化联结,展现其超越个人创作的行业担当。
- 文化使命感:聚焦龙文化研究这一具体切口,通过签名支持非遗申报、提案舞龙入校园、声援“龙”字重译等事件,凸显其作品之外的文化自觉,深化“精神境界契合诺奖理想倾向”的论点。
三、立场公允:理性边界与价值升华
文章虽立足于肯定立场,却未陷入主观溢美。开篇即明确诺奖归属由评委决定、“局外人议论无足轻重”,结尾亦承认获奖“涉及诸多因素”,这种对评价边界的清醒认知,让论证更显理性客观。同时,作者将个人获奖的意义升华为“推动中文创作走向世界”“中华文化照亮心灵”的高度,使个体评价与文学传播、文化输出的时代命题相连,赋予文章超越个人评析的更广阔价值。
整篇文章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将个人记忆与文学评判、行业观察与文化思考熔于一炉,既清晰回答了“贾平凹为何具备诺奖资格”的核心问题,也为文学评价提供了“知人论世”的生动范本。
庞进 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主编,加拿大中文作家协会副主席,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先后求学于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哲学学士、文学硕士。20世纪70年代起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华龙文化》(上中下)《中华龙学》《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平民世代》《庞进文集》等著作五十多种,获中国首届冰心散文奖、陕西首届民间文艺山花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 pang_j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