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父之名立基金,文脉相传润乡邦
一一黄宗平教育基金的初心传承
文/黃宗洪
2025年10月24日,侄儿黄国荣在小孙子降生的喜宴上,当着满堂亲友道出了一桩藏在心底的心愿:以父亲黄宗平的名字,在家乡前黄小学设立教育基金。话音落时,满座动容——这不仅是一场喜宴上的郑重宣告,更是一个家庭对父辈精神的传承,对故土教育的反哺。而被铭记的黄宗平,正是我那位从贫苦中走出、用学识照亮家乡的大哥。

黄国荣告亲友:以父亲黄宗平的名字,在家乡前黄小学设立教育基金。

小宝贝,裹着红装抱福来啦!连打哈欠都透着喜气~

高朋满座,热热闹闹的氛围里全是烟火气的幸福~最后这张全家福~
大哥黄宗平生于1937年农历九月初九,命运的考验从童年便已降临:10岁时父亲病逝,家中留下多病的母亲、12岁的姐姐,还有尚未出生的我,以及为父治病欠下的累累债务。彼时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他,为了不中断学业,只能被母亲送到唯一的姑母家寄养,在清贫中攥紧了读书的机会。

大哥1958年考入厦门大学,1959年元旦在厦大南门的留影。
贫困从未磨灭他的求知欲,反而催生出更强的自强不息。1958年,大哥以优异成绩考入厦门大学生物系;1962年本科毕业时,又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厦大生物系当年仅录取的2名研究生之一——这也是我们家乡走出的第一位研究生,成了全乡人的骄傲。他师从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细胞学奠基人汪德耀教授,毕业后留校任教,数十年勤勉笃实、笔耕不辍,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部分研究成果至今仍在领域内发挥影响。从厦大生物系党总支书记,到肿瘤细胞工程国家专业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细胞研究室副主任,他用学识与担当,在科研与教育岗位上践行着初心。

大哥(右)同汪德耀教授(中)在一起
天有不测风云,2003年10月,66岁的大哥因病英年早逝,留下的不仅是学术领域的硕果,更有一脉相承的良好家风。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四位子女皆成栋梁:长女深耕高校领域,三个儿子均为厦大硕士研究生,各自在岗位上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事业有成后,兄妹几人始终记得:我们家族的绝大部分人,都曾在前黄小学的课堂上开启求知之路;父亲当年在逆境中求学的不易,更让他们深知“教育改变命运”的重量。于是,次子国荣提出为家乡办实事的想法,立刻得到大姐与两个弟弟的全力支持——以父亲之名设立“前黄小学黄宗平教育基金”,让这份对教育的珍视,在家乡的土地上延续。
这份善举,与前黄小学的文脉底蕴不谋而合。这所学校历史悠久,源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文峰社学,民国初期更名育英小学,1952年转为公办并定名为前黄小学。如今,学校服务范围涵盖前黄村、后张村、山腰海滨村及周边多家企业,惠及近七千人口。近年来,在上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与支持下,学校以“用爱、责任与智慧为学生美好未来奠基”为办学理念,秉持“夯实基础、严谨治学、精致管理、全面育人”的思路,深耕素质教育与师德建设,先后斩获“福建省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泉州市绿色学校”“泉港区文明校园”等多项荣誉,成为家乡教育的坚实基石。
从大哥黄宗平在清贫中苦读求知,到儿女们以基金反哺家乡教育,一条跨越数十年的文脉传承之路,在喜宴的宣告中愈发清晰。黄宗平教育基金的设立,不仅是对一位学者、一位父亲的纪念,更是将“自强不息、饮水思源”的家风,化作滋养家乡学子的涓涓细流。愿这股暖流能浇灌出更多希望之花,也祝愿前黄小学在文脉传承与善举助力下,越办越好,让更多孩子在知识的滋养中奔赴美好未来。

作者入伍三年后首次探亲与大哥在老家百年龙眼树下合影(1971.5.1)
责编:槛外人 2025-10-27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