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受教材编排的影响,我国中学一线历史教师的通史教学普遍分为中国通史与世界通史两部分,对二者关系的探讨不够深入。教育部考试中心刘芃主任建议师生转换视角看历史,就像一个班级的学生,可以按性别、身高、是否戴眼镜、是否住校、成绩等不同维度分类。视角转变,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会改变,这正是历史思维能力的体现。
 
针对《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中中国通史与世界通史的分离问题,薛伟强在《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概论》(第161—162页)提出整合中外历史的三个视角:
 
1. 相同历史时期的中外联系:如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
2. 相似人物与事件的比较:如李鸿章与俾斯麦、孙中山与华盛顿;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辛亥革命与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古代文明的地理环境、起源、生产方式、制度特征、文化类型比较
3. 国际背景下的中外联系:如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工业革命与鸦片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十月革命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冷战"与新中国外交;改革开放与第三次科技革命
 
只有在国际大背景下认识中国历史,才能把握中外历史的联系与区别,深化理解。
 
感悟:薛伟强提供了整合中外史的思路,但能否有效实施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研究历年高考题发现,全国卷41题多为中外关联或古今贯通类。因此,一轮复习中教师既要有整合意识,又要关注史学研究动态,这正是一线历史教师的最大挑战。
 
作者:郭龙飞(山西介休十中)
青力点评
 
郭龙飞的文章指出了教材分割导致中外历史教学割裂的问题,引用刘芃的“多视角看历史”理念,通过薛伟强的三个整合视角,提出解决思路。文章结构清晰,理论联系高考实际,具有很强的教学指导价值。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