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尊老爱老之风,绘就社会幸福底色
作者:张忠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爱老是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根脉,更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与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尺。一个社会是否温暖幸福, 不仅看经济发展的速度、城市建设的高度,更要看老年人能否安享晚年、能否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怀与尊重。从家庭到社会,从政策保障到情感关怀,唯有织密尊老爱老的“保障网”,才能让每一位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让社会幸福的底色更加厚重。
尊老爱老,首在筑牢“政策护老”的底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健康需求、精神需求日益多元,亟需完善的制度体系提供支撑。从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范围,到加快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医养结合”模式落地,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出台,正为老年人搭建起“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安全屏障。唯有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比如破解“数字鸿沟”让老年人用好智能设备、优化适老化改造让生活更便利,才能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每一位老年人,让他们感受到制度带来的安全感。
尊老爱老,重在激活“家庭孝老”的温情。家庭是养老的第一场所,孝道是尊老的核心内核。无论是常回家看看的陪伴,还是日常照料的耐心,抑或是精神交流的共情,家庭的温暖始终是老年人最坚实的依靠。现实中,有的子女因工作繁忙忽视对父母的关怀,有的家庭因观念差异淡化孝亲意识,这些都与尊老爱老的传统相悖。重拾“孝亲敬老”的家风,不仅需要子女主动承担赡养责任,更需要在情感上多一份理解、多一份陪伴——陪父母唠唠家常、带父母做做体检、帮父母解决生活难题,看似细微的举动,却是维系家庭温情、传递尊老美德的重要纽带。
尊老爱老,贵在营造“社会助老”的氛围。社会是养老的重要补充,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组织都能成为尊老爱老的参与者、推动者。社区志愿者为独居老人提供送餐服务,公交司机耐心等待行动不便的老人上车,商场超市设置老年人优先通道……这些日常场景中的善意,汇聚成社会助老的暖流。更要看到,随着“时间银行”“银龄互助”等模式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助老服务中,既让老年人获得实际帮助,也让尊老爱老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的幸福,是家庭之福,更是社会之幸。从完善政策保障到弘扬家庭孝道,从激发社会力量到传递人文关怀,唯有将尊老爱老融入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细节,才能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共享时代发展的成果,拥有一个有尊严、有品质、有温度的晚年。这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社会幸福内涵的生动诠释——当老年人安享晚年,整个社会的幸福底色才会更加鲜明、更加温暖。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