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忆一座城市082】北京啊北京,走进景山公园只为看一棵树
作家/沈 学 印 主播/河清海晏
其实,这次走进景山公园,就一个目的,想看看当年崇祯皇帝上吊的那棵“歪脖子树”,说的文雅一点就是“国槐”,也被称做“崇祯遗诏槐”的“罪槐”。
当年崇祯皇帝上吊的那棵“歪脖子树”位于景山公园景山东坡。
那是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见大势已去,绝望中咬破手指,在衣襟上写下遗诏后,逃到宫后景山上,用腰带自缢身亡,当时唯一跟随他的侍臣、秉笔太监王承恩也在对面的海棠树下自缢。
清朝建立后,将崇祯自缢的老槐树定名为“罪槐”,并配有一副铁链,规定凡皇室人员经过此处,必须驻足观瞻,以此反思明朝灭亡,表示对前朝皇帝的诚敬。
1930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延请著名书法家沈尹默书写“明思宗殉国处”六个大字并勒成石碑,立于槐树旁。1944年,又有前清翰林傅增湘所作的《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也立于槐树一侧。
文革大革命中老槐树被砍掉。1981年移来一棵小槐树植于原址。1996年又从建国门内北顺城街7号门前移来一株古槐替代此前小槐树,即现在人们看到的这棵“歪脖子树”。
回望历史,历经沧桑,150多年的老槐树,裹着石景山下的轻风,带着些许陈年的微凉,绕过青砖棱角,漫过阶前衰草,最终停在古老的槐树上。但它不是300多年前勒住日月的那一棵,可仍有相似的枝桠,歪向紫禁城的方向。在树皮深褐色的褶皱里,极像崇祯皇帝最后那件缀着补丁的龙袍。指腹抚摸上去,就可以触及到时光的粗糙,仿佛还能摸到系在枝桠上的白绫,浸着三月的凄风冷雨,裹着一个王朝的叹息。经风一吹,槐叶仍在簌簌作响,但这不是蝉鸣,也不是鸟啼,倒像遗诏上洇开的墨迹,一笔一画的写着,“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没有群山回响,只有周山沉郁。
后来景山开放了,人们总爱围着它拍照,镜头里装着的正是古槐树和远处的楼宇,却装下了崇祯皇帝踏过的那截石阶。那是他当年一步一个踉跄爬上来的写照,似乎耳边还响着宫门外的呐喊,看着烟起的方向,只好把自己连同江山的重量,一齐系在白绫上,了此一生。
据说王承恩也在不远处的一棵海棠树下自缢。君臣二人,一个殉国,一个殉主,由此让这棵树成为大明王朝最后一页史书的标点。
我看到这棵大槐树的时候,仍是绿荫密布,郁郁葱葱,稍有槐花点缀其间,更多的则是细碎粉白落在地上。这些粉白的落花就像撕碎的绢纸,顺着风去的风向,裹着花香飘向远方,恍惚间还能听见马嘶,听见钟声,听见一个皇帝最后的叹息声。
石景山是静默的,或许它见过太多的兴亡衰败,却唯独把这最后的叹息留给了“歪脖子树”。
我想,这不是因为它见证了灭亡,而是它深深记得,一个帝王在绝境里把最后一点执念留给了“江山”!!!
(2025年10月20日于北京市北京站东街地铁站汉庭酒店9805)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