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言大义:郑升家微型诗十首的思辨之光与时代镜鉴
安徽/王瑞东
在当代诗坛追求繁复意象与叙事密度的潮流中,郑升家先生的这组微型诗,以其特有的凝练与锐利,构成了一道醒目的思辨风景。这十首短诗,仿佛十枚精心打磨的透镜,既聚焦于日常物象与永恒哲思,也折射出我们所处时代的精神光斑。它们不是情感的泛滥,而是思想的结晶;不是语言的炫技,而是洞见的直抵。
一、 形式的凝练:微雕艺术的智性之美
微型诗的魅力在于其“尺水兴波”的能力。郑升家先生深谙此道,在方寸之间构建了完整的诗意空间。
极简主义的精准打击: 如《手电筒》,仅用三行——“天生的坏毛病 / 只照别人 / 不照自己”,便完成了一个对人性普遍弱点的犀利讽喻。语言的节俭达到了极致,没有任何冗余,每一个字都承担着揭示主题的重任。
结构的内在张力: 这些诗作大多采用“提出现象—揭示本质”或“设置前提—推导结论”的逻辑结构。例如《戒》中,“如果害怕认真 / 严格的标准 / 就成了虚设”,形成一个严密的因果链,使得哲理的阐述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二、 意象的转码:从日常器物到哲理符号
诗人善于从最平凡的现代生活中提取意象,并赋予其深刻的哲学内涵,完成从“器”到“道”的升华。
现代物象的哲学化:《手电筒》从照明工具变为“严于律人,宽于律己”的人性寓言;《充电桩》从能源设施化为一种等待“对接”、给予“能量”的奉献精神或知识传递的象征。这种转码让古老的哲理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传统概念的具象化:与此同时,对于“法、理、义、道”等抽象的传统哲学概念,诗人又通过“规矩方圆”、“走遍天下”、“交际的艺术”等具体可感的描述,使其变得生动而亲切,避免了说教的空洞。
三、 内核的洞见:古典哲思的当代回响
这组诗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最经济的语言,激活了深植于中国文化血脉中的古典智慧,并给予了它们简洁而有力的当代诠释。
儒家的入世与担当:《法》、《理》、《义》、《德》、《礼》这几首,堪称一部微缩的儒家精神谱系。它们强调了规矩原则(法)的不可或缺、公理道义(理)的至高无上、情义信誉(义)的普遍价值、个人品德(德)的社会功用以及文明礼仪(礼)的塑造力量。这是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在当代社会的核心要义的一次凝练重申。
道禅的超越与智慧:《禅》一首,“思绪如风 / 往事成空 / 身心轻松”,直接切中了禅宗“放下我执”、“明心见性”的精髓,为在喧嚣中挣扎的现代人提供了一处精神憩息地。而《道》则揭示了“道”并非虚无缥缈,而是需要“千方百计”去实践和探索的“光明之门”,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求索精神。
四、 时代的镜鉴:为浮躁社会开具的清醒剂
在价值多元乃至混乱、话语喧嚣而失焦的当下,这组诗无疑扮演了一面镜鉴和一味清醒剂的角色。
对人性弱点的讽喻(《手电筒》),直指网络时代人们热衷于评判他人却缺乏自省的普遍现象。
对规则意识的呼唤(《法》、《戒》),在一个时常挑战底线的社会里,重申了标准与原则的尊严。
对核心价值的重铸(《德》、《义》、《理》),为道德感漂泊的现代人提供了稳固的精神锚点。
总体而言,郑升家先生的这组微型诗,是思辨的诗,是担当的诗。它们以其独特的“微”与“锐”,在轻与重、古与今、器与道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它们或许没有宏大的叙事,却拥有触及灵魂的深度;或许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闪烁着不容忽视的智性光芒。这十首小诗,如同十粒火种,旨在点燃读者内心的思考,照亮我们在这个复杂时代前行的道路。
(2025/10/29)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