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无边>汪建中
朗诵:安丽茹
一年之中,唯有两样景物最为美丽,一个是春花,一个是秋月。春花之美,美在她用色彩和芬芳告诉我们:春天回来了,大地初暖了,山河苏醒了,人间又有融融春意了。
而秋月之美,实际上已经超越了月亮本身,成为我们追思文化和想念亲人的一个诗意符号。如果将无数关于秋月的诗文和传说统统剥去,我们再抬头望月,除了看见一团惨白外,再也看不见什么。所以,秋月之美,是美在形而上的,不是美在形而下的。
春花和秋月之美,已经成为我们民族一个普遍的审美需求,但是,对于这样两种景物,却有一个人至死都不大了然,这个人是南唐的末代皇帝,他叫李煜。
李煜不喜欢春花秋月,是因为江山易主,大地改性,往日的九五之尊已烟消云散。于是,伴着凄凄惨惨的心境,他写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在词中有这样的愁怨,完全可以理解。只是,一个被俘的君王,那种亡国之痛,易主之恨,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形容,实在是太过于文弱,太不匹配他那些曾经叱咤风云、席卷天地的祖先了。
就是这样一首在文弱中写出的愁愁怨怨的词,却成了李煜的绝唱,更成了朝廷结束他生命的理由。对于这首词,新主子以怨恨太深为由,将他毒死在异国他乡的营帐内。那一年,他才四十二岁,一个才华横溢的生命,就这样终止在了人生的中年。好多年了,想起来都还在为他深深惋惜。
我作为一介布衣,与成为俘虏的李煜皇帝相比,当然要洒脱得多,闲适得多。也许正是这样,我就没有他那样的愁绪,更没有他那样的亡国之悲。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写不出像《虞美人》那样绝唱千古的词来。
不过不要紧,作为一个阅读者和欣赏者,在千年之后为李煜的《虞美人》发几声或长或短的叹息,也该算是他的一个异代知音了吧?然后,在清幽的月下,独自望望月,梳理梳理往昔在一些地方赏月时的心情。
这么些年来,因各种事由走过一些地方,如今梳理起来才发现,它们好多都与月亮有关,而且它们都美得无可比拟,而且千姿百态。比如有西湖十景之称的平湖秋月和三潭映月,比如庐山牯牛岭上的月照松林,比如金沙江、岷江、长江汇合处的三江揽月,比如扬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桥明月夜,还比如峨眉山上的峨眉秋月等等。这些地方,都与月亮有过太密的关联,太美的牵扯。至今我都不太清楚,到底是月亮成全了这些绝世美景,还是这些美景加重了月亮的诗意?或者,它们在互相衬托,彼此辉映?
从构图学的角度来看,由于有月亮的存在,就大大强化了上述景观的诗意美。如果没有那一轮月亮来点缀,在画面的构成上,在留白处,不仅不完美,还是一个巨大的审美遗憾。而对于月亮来说,如果没有那些绝世美景来呼应,比如在荒凉的戈壁滩上,举头看到的月亮立即变得索然无味,而且凄凉无比,死寂得没有一点活力可言。从这层意义上来看,月亮与景观,是互美着的,是交织着的,它们在天地间共同创作出了一幅幅醉美千年的天然“月景图”。
看这些“月景图”的时候,心情是随着景观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在金沙江、岷江、长江交汇处看月景,岸边的芦苇起起伏伏,在秋风的吹拂下凄凄楚楚地摇曳,而月亮又恰恰在摇曳的芦苇间若隐若现,这样的时候,面对芦苇摇曳着的剪影,面对三江的苍茫与迷离,即使没有李煜那样的亡国之叹,也有着李清照那样的心绪和私语了。
这是一种凄绝之美,由三江的壮阔、芦苇的凄迷、明月的清冷,共同组成一幅在唐诗宋词里才能看到的那种画面。最要命的是,自己恰好就在这样的画面里,成为一个犹如独钓寒江雪似的生命点缀和心灵感应。在如此的境况里,除了长久地沉默,我真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当然,这种沉默与命运的苦难无关,纯粹是被景观中释放出的那种天然的愁绪所感染,而这样的感染,最为地道,最为纯真,也最为本能。
比如在峨眉山上望秋月,其心境又迥然不同了。那是因为金顶的浩荡,云海的壮阔,明月的灿烂,在这样的时候,想必每一个来这里赏月的人,其心情都该如当年的李白了。不同的是,李白把赏月的心情写出来了,而我们只是珍藏在一种感觉里。在李白的眼里,峨眉山月是可以照耀秦川的,是可以灿然长安的。于是,我们的诗人这样唱道:“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我的几个朋友,几乎每年中秋都要到峨眉山顶赏月,不为别的,只为峨眉山月的光明与磊落。他们虽然没有写诗来赞美,却是真真切切如李白所吟“归时还弄峨眉月”了。弄峨眉月什么呢?弄它的坦荡与高洁、明晰与清丽。在峨眉山看月,不仅可以净化心灵,还可塑造人格,提升审美。
又比如,在扬州的瘦西湖望月,由于有杜牧的著名诗句存放在那里,二十四桥的明月夜,就显得格外凄美。面对这样的桥,这样的月,这样的夜晚,诗人不问别的什么,只声调微弱地如此问道:“玉人何处教吹箫?”诗人问的玉人是谁?是朋友还是歌女?是红颜还是小妾?诗人没有说明白,注解里也没有讲清楚。因此,二十四桥就成了一座挂满了问号的桥,桥上的明月,也成了疑问最多的明月。在这样铺满问号的地方赏月,其心境,大抵

朗诵安丽茹,本人喜欢看书学习,尤其喜欢文学作品,热爱朗诵。中华文化促进会语言艺术委员会会员,现从师于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语言艺术高级教师,中国语言现代化学会语言艺术专业委员会理事王建华老师。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