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深秋又见山里红
李 皓
秋意正浓,风过牛泉,便染透了镇外的层层山套。车出莱芜城区向西再向南,顺着乡间道路一路南行,车窗外的景致便晕染开深浅不一的红。先是路边零星的几点,像谁随手泼洒的朱砂,而后漫山遍野铺陈开来,那一树树燃烧的红柿子,像挂在枝头的小灯笼,沉甸甸坠弯了枝桠;那一簇簇密集的红山楂,似攒聚的玛瑙,在阳光下闪着温润的光;还有山坡上那一树树高擎的红枫叶,经霜愈艳,风一吹便簌簌作响,像是山乡在低声吟唱。同行的文友们忍不住停下车,沿着山间小径深入山套,脚下的枯叶发出“沙沙”的轻响,空气中弥漫着果实的甜香与草木的清冽,目之所及,皆是深沉热烈的红,仿佛整个秋天都被这片山乡稳稳托起,沉甸甸、红彤彤,满是丰收的喜悦。
牛泉的山套,是被群山温柔环抱的秘境。旗山如屏,鼓山如钟,寨山如堡,山山岭岭连绵起伏,像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土地。深秋的阳光穿过疏朗的枝桠,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沿着山间小径前行,随处可见不知名的野果缀在枝头,红的、黄的,与山间的红叶相映成趣。绿凡崖的山崖峭壁上,几株松树傲然挺立,松针间点缀着些许红叶,苍劲中透着灵动;鹁鸽楼水库的水面平静如镜,倒映着两岸的红枫与蓝天,微风拂过,波光粼粼,红叶的影子在水中轻轻摇曳,恍若仙境。
走到庞家庄的山坳里,只见熟透的红柿子挂满枝头,有的独自悬在半空,有的三五成群挤在一起,像一个个害羞的红脸娃娃,引得鸟儿在枝头跳跃啄食。果农们正忙着加工,跟前是一堆堆红彤彤的果实,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今年又是好收成!”一位老大爷擦了擦额头的汗珠,指着堆在地上的柿子告诉我们,“这山里的土肥,光照足,结出的柿子又甜又糯,加工成柿饼后每年都能卖个好价钱。”说话间,他随手拿起一个递过来。剥去薄薄的果皮,甜丝丝的果肉入口即化,满口都是自然的清香。不远处的山楂园里,红彤彤的山楂压弯了枝条,果农们正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地将果实摘下,一串串山楂像一串串红玛瑙,堆在筐里格外喜庆。
除了果实的红,牛泉的秋,更有枫叶的艳。沿着旗山的步道拾级而上,只见山上的红叶如云似霞。阳光透过红叶,将叶片染成半透明的模样,红得热烈,红得通透。风吹过,红叶簌簌飘落,像飞舞着的红蝴蝶,落在肩头、脚下,铺成一块块红色的地毯。站在山间远眺,只见群山连绵,红叶与绿树相间,错落有致,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山脚下的村庄里,红瓦白墙掩映在红叶绿树间,静谧而祥和。同行的文友们纷纷拿出相机,定格这醉人的秋景,快门声与山间的鸟鸣交织在一起,成了深秋最动听的乐章。
循着山间的溪流前行,溪水清澈见底,水底的石头被冲刷得已没了棱角,红叶落在水面上,随波逐流,像一叶叶红色的小船。溪边的草丛里,偶尔能见到几株野菊花,黄灿灿的花朵与红叶相映,为这深秋增添了几分生机。据说,这条溪流源自绿凡崖的山泉,千百年来,一直滋养着这片土地,孕育出丰硕的果实,也孕育出牛泉人淳朴善良的品性。
一路走来,红柿子、红山楂、红枫叶,还有村民脸上红彤彤的笑脸,构成了牛泉深秋最动人的图景。这满眼的红,是丰收的颜色,是喜悦的颜色,更是幸福的颜色。可当我沉浸在这丰收的喜悦中,心中却不禁生出一个疑问:这诚实的秋,这丰硕的秋,这红彤彤的秋,究竟来自哪里?为何这片山套的秋,会如此厚重,如此动人?
清风犁破千年事。一阵深秋的风从山谷间吹来,带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仿佛在轻声诉说。它告诉我,这红色的丰收,源自两千多年前的齐鲁夹谷会盟。那时,齐鲁两国剑拔弩张,战火一触即发,是孔子挺身而出,以智慧与勇气促成会盟,止息了干戈。“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孔子的议和之举,不仅让两国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更让这片土地上的山川河流、一草一木,都能在和平的环境中静静地生长。两千多年来,这份和平的基因深深扎根在牛泉的土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牛泉人,也滋养出这片土地的丰饶与安宁。
顺着风的指引,我们来到了中共山东省工委旧址。就地取材,灰色墙面,红色题字在黄色底面的映衬下,格外醒目。广场上的动态红旗雕塑,似在猎猎作响,仿佛在守护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走进展馆,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一件件斑驳的革命文物,无声地诉说着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1932年,中共山东省工委在牛泉镇的和尚洞成立,这是山东最早的省级党的领导机构,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齐鲁大地的革命之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里,刘仲莹、鹿省三、廖容标等无数共产党人,怀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舍家撇业,投身革命。他们在和尚洞秘密开会,在山林间发动群众,在敌人的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用鲜血和生命点燃了革命的火种。
在刘仲莹故居,我们看到了简陋的桌椅、陈旧的被褥,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艰苦的生活环境。刘仲莹同志出身富裕家庭,却毅然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投身革命洪流。他走遍齐鲁大地,联络革命志士,建立党的组织,多次身陷险境却始终坚贞不屈。1938年,年仅28岁的刘仲莹积劳成疾,不幸病逝,将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讲解员告诉我们,在革命战争年代,牛泉镇有无数像刘仲莹这样的英雄儿女,他们有的奔赴抗日前线,浴血奋战;有的留在后方,发动群众,支援革命。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阻止了日寇肆虐的铁蹄,让这片土地上的千家万户得以安宁,能够安心耕种。
走出刘仲莹旧址,我禁不住又联想到了那块矗立在云台山下的 “红旗飘万代”丰碑,明媚的阳光照耀在它身上,红彤彤的大字熠熠生辉。这座丰碑,高十余米,正面镌刻着“红旗飘万代”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背面记载着中共山东省工委的光辉历史。丰碑周围,绿树青山环绕,枝头挂满硕果,不时有群众前来瞻仰、缅怀。每当站在丰碑前,我仿佛看到了革命先烈们奋勇抗争的身影,听到了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呐喊。正是他们的不懈抗争、无私奉献,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正是他们的流血牺牲、前赴后继,才让这片土地摆脱了战乱的阴霾,迎来了丰收的喜悦。
旗山、鼓山、寨山,这一座座见证了刀光剑影的山岭,曾是革命先烈们战斗的阵地。他们在山间伏击敌人,在林中秘密集会,用智慧和勇气与敌人周旋。绿凡崖、鹁鸽楼、庞家庄,这一个个见证了腥风血雨的村庄,曾是革命的摇篮。村民们冒着生命危险,为革命者送粮送药、传递情报,用朴素的行动支持着革命事业。有多少英雄儿女,为了保卫这片土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多少家庭,为了革命的胜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的事迹,如群山般厚重,如溪水般绵长,永远铭刻在牛泉的土地上,铭刻在人民的心中。
如今,硝烟散尽,山河无恙。曾经的战场变成了丰收的田野,曾经的秘密据点变成了红色教育基地。牛泉的山套里,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红彤彤的枫叶染遍群山,红彤彤的笑脸绽放在百姓脸上。这丰收的红,这幸福的红,是从“红旗飘万代”的丰碑上流下来的,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它承载着革命先烈的希望与期盼,承载着牛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在牛泉镇政府驻地门前的集市上,我们看到了热闹非凡的景象。红彤彤的柿子、山楂、苹果摆满了摊位,摊主们热情地吆喝着,顾客们争相购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位卖山楂的大妈告诉我们,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靠着山上的果树,每年都有不错的收入,家里盖了新房,买了汽车,孩子们也都考上了大学。“这都是托了先烈们的福啊!”大妈感慨地说,“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我们不能忘了他们,要好好过日子,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在村里的文化广场上,老人们悠闲地散步、下棋、聊天,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嬉戏,欢声笑语回荡在村庄上空。村头的文化墙上,绘制着革命先烈的事迹和乡村振兴的蓝图,既传承着红色基因,又展现着新时代的风貌。近年来,牛泉镇依托丰厚的红色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生态农业,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牛泉,了解牛泉,爱上牛泉。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生态饭”,日子越过越红火,幸福指数越来越高。游客们漫步笔架山,驻足“山楂恋”,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久久不愿离去。
深秋的夕阳西下,太阳余晖洒在牛泉的山套里,将红叶染得更加艳丽,将果实照得更加诱人。我们沿着山间小径返程,身后是红彤彤的丰收景象,眼前是先烈们用生命铺就的幸福之路。我忽然明白,这山里红,不仅是果实的红、枫叶的红,更是革命先烈鲜血的红,是幸福生活的红。它红得热烈,红得深沉,红得让人动容。
这片土地,曾见证过孔子止息干戈的智慧,见证过共产党人舍生取义的壮举;这片土地,曾饱受战乱之苦,也曾孕育出不屈的精神。如今,它以红彤彤的丰收回报着每一位勤劳的牛泉百姓,以祥和安宁的景象告慰着逝去的先烈。行走在牛泉的山套里,我深切地感受到,幸福生活从来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历史的积淀,是先烈的牺牲,是人民的奋斗。
深秋又见山里红,红的是丰收,红的是记忆,红的是希望。我们应当铭记历史,不忘过往,铭记那些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献身的先烈们;我们应当珍惜当下,感恩先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作为新时代的人,我们更应当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以先烈为榜样,为了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风又起,红叶纷飞,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与敬仰。牛泉的山里红,年年深秋都会如期绽放,它不仅装点着山乡的秋景,更传承着不朽的精神。这红色的记忆,这红色的力量,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让幸福之花在这片土地上永远鲜艳夺目。

作者简介:
李皓,笔名浩泉,在济南工作、定居的青岛平度人。中共党员,退休党报新闻工作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