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时代的尘土” 成了脱责的幕布
作者:杨 东
刷朋友圈时,总免不了刷到那句 “时代的一粒尘土落在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山”。有人配着凌晨三点的写字楼灯光发,有人附在小区门口倒闭餐馆的照片下,底下清一色的 “太真实了”“谁不是这样呢”。起初我也觉得这话戳心 —— 它像一把温柔的刀,轻轻挑开了普通人藏在体面下的窘迫,让我们在彼此的感慨里找到一点共鸣。可听得多了,看身边人扛着 “山” 走不动路的样子,再回头细想这句话,却忽然觉得不对劲:这粒 “尘土”,真的只是偶然飘来的吗?这座 “山”,又本该由谁来扛?
把这句话拆解开,像拆一件缝得精致的旧衣服,线一抽,里子就露出来了。“时代” 是个多模糊的词啊 —— 是新闻里说的 “五年规划”,是经济学家口中的 “经济周期”,还是某个政策文件里的 “产业转型”?它大到能装下一个国家的起落,却又虚到抓不住具体的轮廓。而 “一粒尘土”,便是从这虚空中落下来的东西:可能是某家大厂突然宣布的裁员计划,可能是某个行业一夜之间收紧的监管政策,也可能是一场公共卫生事件里被按下暂停键的生计。对站在 “宏观” 层面的人来说,这些不过是报表上的数字变动,是会议上讨论的 “阶段性调整”,就像风吹过窗台时扬起的一粒灰,掸一掸就没了。
可落到普通人身上,这粒灰就成了压弯腰的山。小区里开杂货店的王婶,守着那个十平米的小店二十年,从给街坊邻居拿酱油醋,到帮上班族代收快递,小店是她的生计,也是小区里的一点烟火气。去年夏天,街道说要 “提升街区风貌”,要求沿街商铺统一换招牌、改门面,王婶算了算,光装修费就要五万 —— 那是她攒了半年给儿子交大学学费的钱。她去找社区商量能不能缓一缓,得到的答复是 “这是整体规划,大家都得配合”。最后招牌换了,可装修花光了积蓄,加上后来客流少了,小店撑到冬天就关了门。现在每次碰到王婶,她都在小区门口帮人看电动车,一天挣五十块,说起当初的事,她总说 “没办法,时代要变嘛”—— 可她没说的是,那个 “时代的变动”,是她儿子整整一学期的伙食费,是她冬天舍不得开暖气的寒夜。
你看,“时代” 从来都不是空的,它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决策、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堆起来的。可这句话偏要把 “变动” 的源头藏进 “时代” 这个大口袋里,仿佛那些裁员、那些政策调整、那些生计中断,都是老天爷随机抛下来的尘土,谁赶上了谁倒霉。它回避了最该追问的问题:是谁在推动这些 “变动”?为什么有些变动,最后要让普通人来扛最重的担子?
有朋友在一家传统制造企业上班,去年公司说要 “产业升级”,裁掉了一半的老员工。这些员工里,有在车间拧了二十年螺丝的师傅,有负责仓库管理的大姐,他们没读过太多书,一辈子就靠这份工作养家。裁员时,公司给的补偿是 “按最低标准算”,理由是 “大环境不好,公司也难”。可后来大家才知道,公司把裁人的钱省下来,给高管涨了薪,还花大价钱引进了新设备 —— 美其名曰 “为时代转型做准备”。在这里,“时代的尘土” 是老员工手里攥着的离职证明,“时代的进步” 却是高管办公室里的庆功酒。那些被推给 “时代” 的责任,说到底,不过是有人把本该自己扛的担子,悄悄卸给了更弱小的人。
更让人无奈的是,普通人肩上的 “山”,从来都不是一座。失业的人还没找到工作,房贷的催款短信就来了;刚凑够孩子的学费,父母又突然生了病;这边想着 “再熬熬就好了”,那边又来一个新的 “变动”。就像楼下的张叔,前几年开网约车,遇上平台抽成涨了,收入少了一半;后来想转行开个小吃摊,又赶上城管查得严,推着车到处躲;去年冬天,他的腿受了伤,没法再干重活,只能靠妻子在超市打零工过日子。有次碰到他,他坐在小区的长椅上抽烟,说 “这辈子没做过坏事,怎么就这么难”。他没提 “时代”,可他的每一步难,都被裹在 “时代的尘土” 里 —— 只是没人告诉他,这些尘土,到底是谁扬起来的。
我们总说 “要理解时代”,可理解时代,不该是把普通人的苦难都归为 “运气不好”。真正的理解,是看到 “时代” 背后那些具体的决策,看到是谁在制定规则,又是谁在承担代价。就像政策调整时,不能只想着 “整体利益”,忘了给受影响的人留一条退路;企业转型时,不能只盯着 “利润增长”,忘了那些跟着企业干了一辈子的员工。当 “时代的尘土” 落下时,如果有人能问一句 “这尘土该怎么扫”,而不是说 “谁让你赶上了”,或许普通人肩上的 “山”,就能轻一点。
现在再听到有人说 “时代的一粒尘土落在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山”,我不再像以前那样跟着感慨。不是不共情普通人的难,而是觉得这句话太温柔了 —— 它用 “共情” 做外衣,掩盖了对责任的逃避。我们不该把所有的无奈都推给 “时代”,因为 “时代” 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你,是我,是每一个在生活里挣扎的人,也是每一个能做出决策的人。
希望有一天,我们说起 “时代” 时,不再是 “尘土” 和 “山” 的对比,而是 “时代向前走一步,普通人也能跟着稳一点”。希望那些 “变动” 带来的红利,能多分给普通人一些;那些 “变动” 带来的代价,能有人一起扛。毕竟,真正的好时代,不该让普通人在尘土里挣扎,更不该让他们独自扛着本不属于自己的山。

作者简介:
杨东,笔名 天然 易然 柔旋。出生于甘肃民勤县普通农民家庭,童年随母进疆,落户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插过队,当过兵和教师;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年。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第二届副会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塔河纪事》和散文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和他人合作报告文学《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永远的眺望》等。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