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边疆日常处见真情,于细微意象中显精神
—— 评王永红援疆系列散文
作者.三 无
王永红的《天山脚下的小太阳》《枣林中的快乐》《风中,那一抹绮香》三篇散文,以援疆支教为叙事底色,将边疆的校园日常、劳动场景与自然景致纳入笔端。作品不刻意追求宏大叙事,却以细腻的感官捕捉、鲜活的意象建构与真挚的情感流露,勾勒出援教者眼中的边疆温情与生命韧性,既藏着师生间的柔软共情,也裹着劳动里的纯粹快乐,更沉淀着对地域精神与人生价值的深层思考,构成一组兼具生活质感与精神厚度的 “边疆记忆切片”。
一、校园叙事:以童真为笔,绘就师生情的 “春日图景”
《天山脚下的小太阳》以 “晨光中的校园” 为舞台,将笔墨聚焦于师生间的细碎互动,却让平凡场景绽放出动人的诗意。作者以 “小太阳” 喻指孩子,既贴合其纯真炽热的天性,也暗合边疆晨光下的温暖氛围 —— 下课铃后的 “追逐令”、拽住衣角的 “护送队”、升旗台前悄悄比划的 “唇语爱心”,这些细节没有刻意煽情,却精准捕捉到孩子的天真与纯粹:曾为鸡毛蒜皮哭鼻子的 “娃娃们”,自发组成护送队的举动,是童真里最本能的亲近;朝阳下用唇语传递的爱心,被朝霞拓印在戈壁滩上,则让渺小的善意有了地域特有的辽阔感。
文中的意象运用更让情感落地生根:“嫩绿的树叶” 摇响晨光,赋予静态的清晨以动态的生机;“沙棘果酿了整季的甜”,将荒漠植物的特质与孩子 “带着奶香的呼唤” 相连,让 “甜” 既成味觉体验,也成情感符号;而 “小胡杨”“蒲公英”“拼音小诗” 的隐喻,既贴合边疆的自然环境,也暗示孩子的成长 —— 两个月的时光,足以让 “小胡杨” 扎根,让 “蒲公英” 记住春风,更让稚嫩的文字生长为 “穿越塔克拉玛干的翅膀”。结尾 “以三寸粉笔丈量人间最赤诚的星河”,则将教师的职业价值与边疆的辽阔星河相融,让师生情从校园延伸至 “人间星河” 的精神维度,质朴中见深刻。
二、劳动书写:以烟火为墨,定格成长里的 “丰收诗篇”
《枣林中的快乐》跳出校园,将叙事置于新疆兵团的 “劳动实践周”,以助农收枣为核心场景,写出了劳动的烟火气与成长的获得感。
作品的细节描写极具画面感:红枣树 “高高举起” 果实,枯黄叶片 “诉说岁月沧桑”,敲落的红枣与黄叶铺成 “红黄相间的厚实地毯”,开篇便以视觉与嗅觉(“诱人的枣香”)构建出丰收的氛围;而学生用筛子捡枣的场景 ——“面对面做拉大锯的动作”“尘土飞扬里的土娃娃”“笑得特别开心”,则打破了 “劳动辛苦” 的刻板认知,将劳动转化为充满童趣的 “游戏”,尽显孩子的纯粹。
文中的 “分享” 意象更深化了情感:地头的 “阳光午餐”,空筐拼成的 “长餐桌”,师生分享的抓饭、馕、烤羊肉,是劳动后最真实的烟火气,也是 “百家饭” 里的温暖共情;枣农的夸赞 ——“娃娃们长大啦”“干活真快”,则让劳动的价值从 “收获红枣” 升华为 “见证成长”。
作者以 “四五十岁仍返老还童” 的自我感受收尾,既写出劳动带来的纯粹快乐,也暗示边疆生活对人的精神滋养 —— 劳动不仅让孩子成长,也让援教者重拾童真,这种双向的情感流动,让 “枣林快乐” 有了更丰富的层次。
三、自然咏叹:以草木为喻,承载地域魂的 “生命哲思”
《风中,那一抹绮香》将视角转向边疆的自然草木 —— 沙拐枣花,以花为媒,串联起地域历史、军垦精神与援教者的人生感悟,让散文从 “生活记录” 走向 “精神叩问”。作者对沙拐枣花的描写精准而饱含敬意:它 “无牡丹国色、无小荷可人、无温室娇柔”,却在百花凋零时 “迎着风沙怒放”;圆球状的花朵 “带轻如薄纱的绒毛”,纤细枝条却 “强劲耐旱”,发达根系 “汲取地下水”,更兼具药用价值 —— 这些特质不仅是对植物的客观描摹,更暗合边疆的生命韧性。
文中的 “飓风” 场景是关键转折:风沙裹挟花朵、掀翻自行车,作者 “蓬头垢面”,但沙拐枣花在剧烈摇晃后仍坚韧挺立,这一场景既是对沙拐枣花 “逆境绽放” 的具象化,也隐喻了边疆人的生存状态。作者由此展开联想:从周穆王西巡、西汉小宛国的历史传说,到军垦战士 “献青春献终身”“人进沙退” 的奇迹,沙拐枣花成为 “历史见证者” 与 “精神象征”—— 它的倔强、孤独、自信,正是军垦精神的草木隐喻。而作者将沙拐枣花纳入《我爱我的家乡》课程,收藏花枝作为纪念,更将对花的喜爱从 “欣赏” 化为 “认同”;结尾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的箴言,以及 “像沙拐枣般顽强自信” 的自我期许,则让援教生涯的感悟与地域精神相融,使散文的主题升华为对 “生命价值” 的思考。
四、共性与价值:援教视角下的边疆 “精神图谱”
三篇散文虽聚焦不同场景(校园、劳动、自然),却共享着一致的叙事内核与精神脉络:
其一,援教者的 “融入式视角”。作者并非以 “外来者” 的身份观察边疆,而是以 “第二故乡” 的认同者参与其中 —— 从《小太阳》里 “被护送的老师”,到《枣林》里 “共享百家饭的参与者”,再到《沙拐枣》里 “收藏花枝的纪念者”,她的视角始终带着共情与尊重,让边疆的人与事、景与情更显真实可感。
其二,地域特色与情感的深度绑定。作品中的意象均源自边疆本土:天山、塔克拉玛干、胡杨、沙棘、红枣、沙拐枣,这些地域符号不再是 “背景板”,而是情感与精神的载体 —— 胡杨喻成长,红枣喻丰收,沙拐枣喻韧性,地域特色与情感表达相互成就,让 “边疆” 不再是抽象的地理概念,而是有温度、有灵魂的 “精神家园”。
其三,“以小见大” 的叙事智慧。三篇作品均从 “小事” 切入:师生间的衣角相拽、筛子里的红枣尘土、戈壁上的一束野花,却分别升华出 “师生情”“成长观”“生命哲思”,于细微处见真情,于日常中显精神,避免了宏大叙事的空洞,让情感与思考更具说服力。
王永红的这组援疆散文,既是个人支教生涯的 “记忆存档”,也是对边疆生活、师生情谊、军垦精神的生动诠释。作品以细腻的笔触、鲜活的意象、真挚的情感,让读者看到:边疆的美,不仅在天山戈壁的辽阔,更在孩子的眼睛、劳动的笑容、草木的坚韧;而援教的意义,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双向的精神滋养 —— 援教者在见证边疆成长的同时,也在边疆的土地上找到自己的生命坐标。这种 “小叙事里的大情怀”,正是这组散文最动人的价值所在。

作者简介:
杨东,笔名 天然 易然 柔旋。出生于甘肃民勤县普通农民家庭,童年随母进疆,落户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插过队,当过兵和教师;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年。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第二届副会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塔河纪事》和散文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和他人合作报告文学《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永远的眺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