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双向唤醒:王永红援疆散文中的自我重构与边疆温度
作者:三 无
王永红的《天山脚下的小太阳》《枣林中的快乐》《风中,那一抹绮香》三篇援疆散文,并非单纯的 “边疆生活记录”,而是一场 “援教者与边疆” 的双向唤醒 —— 援教者在边疆的童真、劳动与草木间,逐渐消解 “外来者” 的疏离,完成自我认知的重构;而边疆的日常点滴,也因她的细腻观察与情感投入,被赋予更鲜活的精神温度。这组作品以 “自我” 为镜,照见边疆的柔软与坚韧,又以边疆为炉,淬炼自我的价值与信念,构成独特的 “双向共生” 叙事。
一、师生双向:从 “教育者” 到 “共生者”,童真唤醒教育的本质
《天山脚下的小太阳》中,师生关系并非传统的 “教与学” 单向传递,而是一场以童真为媒介的 “双向温暖”。文章开篇,援教者的姿态带着微妙的 “疏离感”——“把脚步放得多轻”,试图在课间的喧闹中保持一丝观察者的冷静;但孩子的 “亮晶晶的眼睛” 与 “温热的小手”,瞬间打破了这种距离:曾为鸡毛蒜皮哭鼻子的娃娃,自发组成 “护送队”,用稚嫩的欢呼与衣角的牵拉,将老师从 “教育者” 拉回 “被关爱者” 的角色。
这种 “角色位移”,正是童真对教育本质的唤醒。升旗台前 “悄悄绽放的唇语”“晃动的羊角辫”,不是刻意的表演,而是孩子最本能的善意;用拼音写成的歪扭字条、藏在备课夹里的小诗,也不是 “作业”,而是情感的主动传递。援教者笔下的 “小胡杨”“蒲公英”,既喻指孩子在边疆土地上的扎根,也暗喻自己的情感扎根 ——“两个月足够让小胡杨们扎根”,其实是师生双方在彼此心中的 “扎根”:孩子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老师从孩子那里重拾教育的初心。
结尾 “谨以三寸粉笔的长度,丈量人间最赤诚的星河”,彻底完成了教育认知的重构:粉笔不再是 “传授知识的工具”,而是连接自我与边疆童真的纽带;“星河” 也不是抽象的赞美,而是师生双向温暖汇聚成的精神图景 ——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单向的 “给予”,而是双向的 “共生”。
二、劳动双向:从 “组织者” 到 “参与者”,烟火气唤醒身份的认同
《枣林中的快乐》以 “劳动” 为桥梁,让援教者从 “活动组织者” 转变为 “边疆生活参与者”,在尘土与枣香中完成 “外来者” 身份的祛魅。文章开篇,援教者的身份是清晰的 “引导者”——“给同学们分组并讲了注意事项”,带着支教工作者的责任与理性;但当劳动真正展开,这种 “身份边界” 被烟火气逐渐消融。
孩子用筛子捡枣的场景,是 “边界打破” 的起点:“两个人面对面站着,各自用双手端着筛子的一侧来回做拉大锯的动作”,尘土飞扬中,孩子成了 “土娃娃”,却笑得格外灿烂。援教者不再是 “旁观者”,而是这场 “劳动游戏” 的共情者 —— 她看见的不是 “辛苦”,而是孩子对劳动的纯粹热爱;她感受到的不是 “任务”,而是边疆生活的鲜活气息。
真正完成 “身份认同” 的,是地头的 “阳光午餐”:空筐倒过来拼成 “长长的餐桌”,师生席地而坐,分享抓饭、馕、烤羊肉 —— 这些带着家长温度的食物,不是简单的 “午餐”,而是边疆生活的 “入场券”。当援教者 “享受到了吃‘百家饭’的幸福”,当她坦言 “四五十岁的年纪,竟然也如返老还童似的”,她已不再是 “来帮忙的支教老师”,而是融入枣林、融入边疆日常的 “自己人”。
枣农的夸赞 ——“娃娃们真是长大啦”“红枣捡得真干净”,更像是对这种 “融入” 的认可:劳动不仅让孩子成长,也让援教者找到了在边疆的 “生活位置”。这种 “双向成长”,让劳动超越了 “实践活动” 的范畴,成为援教者与边疆建立情感联结的 “仪式”。
三、自然双向:从 “风景欣赏” 到 “精神同频”,草木唤醒生命的韧性
《风中,那一抹绮香》将 “双向唤醒” 推向精神层面 —— 沙拐枣花不仅是边疆的 “自然风景”,更是援教者的 “精神锚点”;而援教者的观察与传递,也让沙拐枣花的韧性超越了植物本身,成为边疆精神的象征。
她开始将沙拐枣花与边疆的历史、精神相连:从周穆王西巡、西汉小宛国的传说,到军垦战士 “献了青春献终身” 的 “人进沙退” 奇迹,沙拐枣花成了 “历史的见证者”,它的 “倔强”“耐旱”“不惧风沙”,正是边疆人精神的草木隐喻。这种 “理解”,让援教者完成了从 “外在观察” 到 “内在认同” 的转变 —— 她将沙拐枣花纳入《我爱我的家乡》课程,是把边疆精神传递给学生;她捡起花枝 “留为此生纪念”,是将这种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信念。
结尾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不论我今身居何处,都应该像它一样顽强、自信”,标志着 “精神双向唤醒” 的完成:沙拐枣花唤醒了援教者对生命韧性的认知,而援教者的书写与传递,也让沙拐枣花的精神超越了地域,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启示。
结语:小叙事中的大共生
王永红的这三篇援疆散文,以 “自我” 为线索,串联起边疆的童真、劳动与草木,却没有陷入 “自我中心” 的叙事。相反,她通过 “双向唤醒” 的书写,让 “自我” 与 “边疆” 成为共生的整体:孩子的童真唤醒教育的初心,劳动的烟火气唤醒身份的认同,沙拐枣花的韧性唤醒精神的成长;而援教者的观察与情感,也让边疆的日常不再是 “遥远的异域风景”,而是充满温度与力量的 “生命场域”。
这种 “双向唤醒”,正是援疆题材散文的珍贵之处 —— 它不刻意渲染 “奉献” 的宏大,也不刻意强调 “边疆” 的猎奇,而是从细微的日常入手,写出人与人、人与土地之间最真实的情感联结。当援教者在文中写下 “别了,兵团,我的第二故乡”,我们看到的不是 “告别”,而是 “共生” 的延续 —— 边疆的温度已融入她的生命,而她的文字,也让更多人看见边疆的柔软与坚韧。

作者简介:
杨东,笔名 天然 易然 柔旋 三无。出生于甘肃民勤县普通农民家庭,童年随母进疆,落户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插过队,当过兵和教师;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年。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第二届副会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塔河纪事》和散文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和他人合作报告文学《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永远的眺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