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远处的书圣阁现出了轮廓,沂州里也抖起了精神。挑担的,推车的,背筐的,带着乡野之风的乡言土语纷至沓来。一会儿,一个个大摊小位在街面上撒开,两边的杂货店、肉蛋铺、煎饼坊也不约而同地陆续开门揖客。大大咧咧的汉子、泼泼辣辣的媳妇,风度翩翩的书生、粗犷豪放的野老,恬淡凝稳的长者、活蹦乱跳的孩童……陆陆续续地从三街六巷中冒了出来。
等待与相遇如约而至,铺展开了本真而率意的街头叙事。绿水荡漾的青龙河边上,菜果摊子一家挨着一家,鲜嫩嫩的黄瓜、青盈盈的菠菜、绿油油的韭菜、紫润润的茄子、毛茸茸的鲜桃、红彤彤的苹果、金灿灿的梨……尽情张扬着“绿色田野”的风情。身上沾着泥土的老农,此时摇身一变成了这里的“主角”。在讨价还价之声中,不少人竟寻根问底地探寻起泥土、气候和耕作,试图挖出蔬菜瓜果生长背后的故事。尽管外卖可以送到家门口,人们还是愿来这里选“生态”,更有甚者专挑山岭薄地里生长的歪瓜斜枣,继而席卷而去。

阳光映在斑驳的墙上,袅袅的炊烟飘起。在朝阳寺巷口,来自于青山绿水的“沂蒙黑猪”,被挂在肉架上,卖肉的甩着膀子剥皮剁肉,飞溅的肉沫沾满全身,颜色鲜红的里脊、纤维细嫩的腿肉、肉质紧密的五花,被分割成条块状,供买者按其所好而选之。来自茂密丛林的土鸡,是吃着虫子、草籽和喝着溪水长大的;在沂河里捕捞出的鱼虾,不时跳出鱼盆,在摊上活蹦乱跳的……这些带着蒙山沂水的风味,构成了鲜活灵动的“场景”,人们纷纷寻其质而挑之。
石板路上,人一波接一波地涌来,迎面飘来了沂州老糁铺里的香味。这里有沿袭数百载的食俗,凌晨喝一碗糁,打开了味蕾,顿觉神清气爽。聚集于此的人们,将热腾腾的大碗糁端来,便捧起“滋溜溜”地喝了起来,舌尖绽开,香辣可口。加之金黄酥脆的油条,咬下去唇齿留香,吃起来很过瘾。五湖四海来赶“临沂大集”的人很多,这汤汤不息的“老字号”常有外地客光顾,长着大鼻子蓝眼睛的也慕名而来,赶赴这“非遗盛宴”,让老街上荡起了异域风情。
积淀的人文伴着时光在巷陌里流淌着,不断闪出新的浪花。常见墙角旮旯处,一个蓑衣般大的地方,几个人围坐一起,席地而坐,把旧时的石磨盘当成了桌子,大口大口地喝酒,大块大块地吃肉,一个个脸上红扑扑的。醉意袭来,便敞开了前怀,吆三喝四,恣肆释放着心中的快感。附近小酒馆里,几个颇有书卷气模样的人,畅享着江湖的野逸之趣,仿羲之逗鹅,状诸葛摇扇,荡庄子逍遥,抒诗仙浪漫,似乎不知“今夕是何年”。酣畅淋漓之时,豪爽而狂放地“把酒问天下”,气候变化、星球碰撞,俄乌战火、美利坚政府停摆……众多话题讲得洋洋洒洒,听者亦如痴如醉。

乡土与儒雅在此交融着。白发苍髯的民间郎中在地上铺一块布,把药箱放在一边,将“悬壶济世”的小旗挂在小车上。一群“粉丝”立即围了上来。郎中和蔼可亲地来一番望闻问切,接着行云流水般地刮痧、推拿、按摩、艾灸、拔罐,不大光景患者便称病痛减轻了许多。郎中一边手中忙着,一边讲解着关于治未病的“祖传秘方”,与众人一问一答式地交流着。说的有根有源,声情并茂,人们听着似乎畅游在养身修心、本草祛疾、易经深境的人文风景里。
生活的微波细澜,自然、灵动而率性地在老街上舒卷着。考棚街头古色古香的戏台上,悠扬的胡琴一拉,鼓板之声随之而起,幽默谐趣的柳琴、粗犷豪放的山东棒子、字正腔圆的京剧,载着历史故事、风土人情、民间传说陆续上演。一人唱罢另一个登台,唱得起劲,喊好声不断。人群里分不出谁是演戏的还是观看的,人人都可以上台过把瘾。从“看戏”到“享戏”,尝足文化“味道”,图了个轻轻松松、欢欢乐乐。
柴米油盐里有故事,锅碗瓢盆中飘新意,老街的“气场”颇有引力,人们的认知、情感、思想汇聚而来,扩散而去。街边的休闲公园里,跳街头舞的,打太极拳的,下象棋的,摆书摊的,展古玩字画的,各享其乐。熟的和不熟的人聚在一起,兴高采烈地高谈阔论,或畅谈见闻,或打捞记忆,或品味人生。在孩子们的嬉闹声中,民间工艺人穿行其中,在竖起的货架上,挂着用柳条、麦秸编的禽兽、虫鱼、草木、果谷等,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一群群孩子手里拿着糖葫芦,嘴里吃着烤肉串,围着观看,将悠悠岁月熏染得多姿多彩。

可谓“一街知天下,步步览古今”。俗的和雅的、土的和洋的,在一起上演。“境象”隽永,“内涵”韵味无穷,传统的风分明正吹向了未来的路。沉浸于此,觉得如“实景教科书”般鲜活地讲述着生活、社会、人性的本真故事。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让人触摸到根脉的坚韧和枝叶舒展的蓬勃。
随赋《自度调•老街景灼》:千古巷陌,斑斓生态鲜活;人间烟火,熏染苍茫岁月。老家连广宇,飞古韵新声,境域阔;万家含温馨,沐暖风甘霖,景色灼。下里巴人胸臆率,举庙堂绰约;阳春白雪神貌烁,领江湖水澈。血脉涌流,润物无声,卷起浪千叠;根深叶茂,花绽果硕,风情尽情说。(作者:邢兆远)
作者简介:
邢兆远,散文作家,文化学者,光明日报原领衔高级记者。现任北京齐鲁文化促进会监事长、临沂诗词学会顾问等。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