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慕五柳八韵工
——我读李武斌老师新作“铁道兵战友之歌”
杨庆华

点击阅读原文: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69453381228692031?share_code=1j9lOhNgwidhX&utm_psn=1969460162499687684&utm_source=wechat_session&utm_medium=social&s_r=0
近几日,突发耳鸣住院,蟋蟀之声不绝于耳,神魂颠倒。昨读李武斌战友新诗,眼前一亮,追今抚昔,咀嚼把玩,好不快哉。但也有不和诣之音充诉耳畔,我的耳鸣加重了。
武斌的诗风,我喜欢。既适合我们的吟颂习惯,也适合我们的接受习惯。于循循善诱之中,将坚韧、豪迈、豁达,呈现在你眼前,把礼貌、谦逊、高雅、平实,全都教给了你。
武斌的诗情,我钦佩。深刻的认知理解,深入的内心体验,深厚的铁兵情结,深度的共情能力,是铁道兵诗人中品行高洁、独领风骚的标杆,是近耄耋之年仍频发新作、笔耕不辍的典范,是流量时代稀缺的硬通货。
武斌的行文,我赞赏。自成风格,自成体系,充满铁兵家园、故乡田园的元素,无需刻意押韵即可构成视觉与意境的诗篇,说明其深谙为文、为诗、为词之道。
武斌的为人,我崇拜。谦谦君子,灼灼其华。所谓善化人者,心诚色温,容其所不及,而谅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体其所不欲,堪称楷模。
于是,口占两首顺口溜于武斌老师,不敢枉称七绝。
一则,遣怀:
洪波涌上彩云楼,老大休伤志未酬。古树窗前今又绿,不输桃李艳芳洲。
二则,咏菊:
一夜寒霜一夜风,黄花怒放遍京中。晚香莫叹无知己,不慕五柳八韵工。
我本浅薄,对古词新诗门外汉而已,感念于武斌战友般博学、谦逊,兄长般宽厚、仁慈,时不时写点肤浅感想,不得要领,以求教于方家。本来,文无定法,百家争鸣,古已有之,今人崇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进取精神,传承古法,甚好。然则,文艺批评也讲究有节有度、把握分寸、注意方式方法,过度或不当言辞,对被批评者或许会造成伤害。在我看来,人是社会之人,文章是写给人看的,即是一家之言,也应讲讲规矩,讲讲尺度,讲讲修养。
我读自由诗,自郭沫若《女神》始,权作扩充知识面,多一个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对自由诗的认识,感觉白话口语化,无拘无束,信手拈来即好,停留在肤浅的面上。自读武斌战友诗后,随处可见自由诗通过非传统意象组合的比兴式表达,突破常规的比喻方式,令人耳目一新。他常常将比兴与象征结合,既保留了传统比兴的含蓄,又通过视觉转化为想象空间,叙事结构新颖。他的情感表达,通过隐喻延伸,构建情感递进,强化了语言张力。 在他眼中,人人所见而非人人能道之景,如画家之着色,全在有意无意之间。语言极其朴实,以至过于素静无华,达到了返璞归真、铅华落尽的艺术境界。
我以前读自由诗,常常延续旧习惯,按语文老师教的,工整的笔记,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句子成分,还加平仄韵脚,久而久之,方觉悟入歧途,自由诗何需非得用韵、押韵、归韵?看来语文老师也有庸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误导晚生后学,我斗胆犯上了。
铁道兵战友网及文学创作中心,云集一众教授、作家、诗人及术有专攻者,凝聚力,创新力、向心力以几何级数增长,这等大好局面,可歌可泣,可圈可点,在“小众时代”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自古惟楚有材,湖北武昌贡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有牌匾为证,文创中心有李武斌、冯复加、谢克强、翟基生、郑焕清、向德荣、胡莫愁、余开华、黄孝林、周振仑、周啟焱等名人名家,皆湖北人士,我亦“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祖籍江西南昌,写过评论翟基生、向德荣、李武斌之文,逐一罗列,以避免顾及乡人,自吹自擂之嫌 。
武斌老师安好,今生如有机缘见上一面,是我之幸事也。
2025.11.5.匆草于汉口中部战区总医院
责编:槛外人 2025-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