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相契见真章
向德荣
https://m.booea.com/news/s_4374790.html原文地址

此时,杨庆华、李武斌都在医院里,愿他们早日康复,快乐生活。我刚读完杨庆华的文章,又聆听了《铁道兵战友之歌》,1968年5月,新兵团入越参加援越抗美战争前夕的誓师大会上,李武斌代表新兵发言,那声音像淬了火的钢钉一直延伸到现在!
我流泪了——
我的战友,我在华科技大学的老同事,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杨庆华院长(副厅级干部)这篇在医院里写的散文以“读李武斌老师《铁道兵战友之歌》”为引,字里行间满含战友深情与文学赤诚,是一篇兼具情感温度与思想深度的佳作。
第一, 情感真挚,共情力强:以“住院耳鸣”的切身境遇开篇,用“读诗忘忧”形成强烈对比,既凸显诗作的感染力,又让“战友之情”落地生根。对李武斌的赞赏从“诗风、诗情、行文、为人”四个维度层层递进,不堆砌辞藻,却以“标杆”“典范”“硬通货”等鲜活表述,将敬佩之情写得真切可感,尤其是文末“今生如有机缘见上一面”的期许,质朴中见赤诚。
第二, 文脉清晰,理趣相生:文章以“读诗感受”为线索,先赞诗人与诗作,再延伸至文艺批评的“规矩与尺度”,继而反思自身对自由诗的认知误区,最后落脚于铁道兵文创群体的凝聚力,逻辑环环相扣。既谈文学见解,又论为人处世,理不晦涩,情不浮泛。
第三, 语言质朴,见心见性:延续“返璞归真”的表达风格,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于平实中藏功力。引用“见贤思齐”、化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穿插自作顺口溜,既贴合铁道兵老兵的身份特质,又让文字兼具书卷气与生活味,与所赞诗作的“素静无华”形成奇妙呼应。
第四, 格局开阔,兼具个体与群体观照:文章不止于评一人一诗,更拓展至铁道兵文创群体的“凝聚力、创新力、向心力”,列举湖北籍名家名单(写有我名字,我深感惭愧),既显对群体的珍视,又以“避免自吹自擂”的坦诚显修养,让个人情感升华为对集体精神的认同与赞颂。

念病榻战友,致铁兵情怀
余开华
庆华战友如晤:
拜读华章,感怀深切。您在病榻之上仍以凌云之笔抒写铁兵情怀,剖析诗心文骨,字里行间尽显赤子热忱与文人风骨,令我动容。
闻您近日受耳鸣困扰,甚为挂念。人生至秋,身心如历经烽火的战旗,虽残破犹扬。愿您以“钝感”为盾,以平和为舟,暂避尘嚣纷扰,静听心底清泉。医者妙手可愈身疾,而战友的牵挂与文学的暖意,或能润泽心田。
您与武兵等战友以文铸剑、以诗寄情,在铁色长河中点亮精神的星河。此间风骨,正是我辈不老的兵心。盼您早日康健!
余开华 谨启

诗言志,言为心声
权郁
杨老师的散文随笔,恰似山涧清泉,字里行间满是清新脱俗的质感与自然洒脱的气度。更难得的是,其文字背后的独到见解,既有洞察世事的思想深度,又饱含体恤人心的温度,读来如与智者对谈,如沐春风。
自古便有“诗品即人品”的箴言,文字从来都是作者灵魂的镜像,诗歌尤是。一个人的胸襟气度、品格修为,终将化作笔墨间的气韵风骨——心怀澄澈者,落笔自见清明;胸有丘壑者,行文自有格局;心存悲悯者,字句皆含温度。杨老师与李武斌战友,便是战友情谊中最动人的“以文相知、以品相契”。杨老师向来不吝盛赞武斌战友的诗风:那字里行间奔涌的坚韧豪迈、豁达通透,那笔墨中沉淀的礼貌谦逊、高雅平实,是将品格融入文字的极致表达;而武斌战友“谦谦君子,灼灼其华”的温润修为,更让杨老师引为知音、倍感相惜。两位战友未曾谋面却心意相通,未曾深谈却早已通过笔墨读懂彼此的赤诚与坚守,这份跨越纸页的惺惺相惜,是无需言说的默契,是灵魂与灵魂的呼应,更是战友情谊中最纯粹的高光时刻。他们的文字之所以能直击人心,正源于这份品格与文品的高度契合,更源于这份战友间的相知相惜,让每一个字都带着温暖的力量。
尤为让我深感共鸣的,是杨老师对自由诗的独到体悟。诗言志,言为心声,诗歌的本质从来不是辞藻的炫技,而是内心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唯有挣脱形式的桎梏,剥离刻意的修饰,让情感本真直抵纸面,方能抵达“反璞归真,铅华落尽”的至高艺术境界。
古人虽有“词赋欲丽”的审美追求,但“丽”应是意境之美、情感之切,而非空洞的辞藻堆砌。若一味执着于华而不实的字句雕琢,陷入言之无物的形式主义,即便辞藻再繁复,也终究失了诗歌的灵魂,算不得真正的好诗。杨老师的这番见解,恰是点透了诗歌创作的本质,也为当下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份清醒的指引。
责编:槛外人 2025-11-6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