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跨文明共识提供中国叙事与中国方案——《〈中华龙学〉体系研究——庞进访谈录》学术赏析
车倜
摘要:发表于《文化中国学刊》2025年第3期的《〈中华龙学〉体系研究——庞进访谈录》,系统呈现了庞进关于“中华龙学”与“创造哲学”的思想框架:以“容、福、谐、奋”为龙精神,以“尊、爱、利、和”为龙道理念,提出龙凤起源的“多元容合说”,并倡议将“龙”的英文统一译为“loong”,从翻译修正走向文化话语权的主动建构。本文在细读访谈文本的基础上,从话语权与译名、理论建构与方法论、文学性与传播、现实关怀与全球价值观、学术贡献与可能限度五个维度展开赏析,认为该访谈兼具思想性、体系性与可传播性,折射出当代中国文化自觉、文明互鉴与学术—文艺互文的一体化取向。
关键词:庞进;中华龙学;创造哲学;多元容合说;文化话语权;全球价值观
一、由“译名纠偏”到“话语建构”:文化自觉的当代指向
访谈以“为龙正名”为切口,揭示了翻译并非纯语言学问题,而是涉及符号诠释、价值谱系与国家形象的综合议题。庞进指出,“dragon”在西方语境中的“恶魔/怪兽”涵义无法对接华人世界所共享的“民族标识—道德美学—文明信仰”三重意涵,故以“loong”回归自主命名,既是去他者化的阐释权回收,也是自我叙述的秩序重建。这一主张契合新时代“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与国力相匹配的话语权”的国家文化战略,将“译名”转化为可操作的文化工程。
评析要点:
1)以“符号—价值—制度”三位一体的视角,论证译名之于文明传播的结构性作用;
2)从“纠偏(dragon→loong)”到“正本(自有语义谱系)”,彰显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3)以春晚吉祥物命名、媒体实践与体育礼仪(如领奖服译名)等为例,说明学界倡议与公共文化场域的“共振”。
二、“中华龙学”的理论骨架:从“多元容合”到“龙道理念”
庞进以“多元容合说”追溯龙之生成:将自然动物意象与天象崇拜在漫长历史中不断容合升华,使“龙”由神物意象演化为民族图腾、精神象征、文明标识与情感纽带。其理论骨架可概括为三层:
本体层:龙的实质是对“宇宙自然力”的感悟与神化,是“人文意义上的祖型符号”。
价值层:龙精神“容、福、谐、奋”(容纳与综合;造福众生;天人和谐;奋发进取)。
规范层:龙道理念“尊、爱、利、和”,指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己三重关系的均衡处理。
评析要点:
该框架实现了由符号学—伦理学—实践论的跨域耦合:以“容合”回应文明互鉴,以“福生/谐天”联通生态伦理与共同价值,以“奋进”对接现代性中的创新精神,从而赋予传统符号以持续生产意义的能力(“过去完成时—现在进行时—将来进行时”)。
三、方法论底座:“创造哲学”与龙学的内在耦合
访谈将龙学置于“创造哲学”的方法论底座:世界本原为“创造”,其一般规律体现为“创造律”,其中“新异替变律”是核心目的律。依此,龙的历史形态(原龙—夔龙—飞龙—行龙—黄龙—祥/新龙)可被理解为在不同文明阶段中对“新异”的逐级响应与结构性重组。
学术意义在于:以“创造—新异”解释文化形态演进,避免“静态本质论”与“单线进化论”两端失衡,使龙学获得一种历史生成论与开放系统论的复合视角。
四、文学性与传播性的互文:从“文化诗”到编辑实践
庞进兼具学者与作家、编辑的多重身份。其“文化诗”(如《中华组歌三十三首》)以可诵可传的形式,将抽象理念转译为可感意象,实现知识向情感、理念向审美的跨界转化。其长期编辑实践亦印证“学术—文学—媒体”的通路打通:以文本把关与叙事重塑,推动文化记忆的公共化、叙事实证的典范化。
启示:当代中国的人文研究,需在“学理阐释—文艺化表达—媒体化传播—公共议题化”之间形成闭环,以提高“知识的社会可达性”。
五、现实关怀与“全球价值观”的提出:从个体安顿到文明互鉴
在回应“躺平”“终极虚无”等社会心理时,庞进以“缘起性空”的哲思与实践理性并行,主张在“有限人生”中追求“尊—爱—利—和”的均衡,形成积极而温暖的价值引导。进一步,他以龙精神与龙道理念提出可供对话的“全球价值观”候选框架:
价值准则:兼容并包、造福众生、生态和谐、奋发创新;
关系伦理:尊天/人/己,爱天/人/己,利天/人/己,和天/人/己。
这既回应“共同体—差异性”的世界难题,也为跨文明共识提供了中国叙事与中国方案。
六、学术贡献与可能限度
主要贡献:
1)以可验证的文献与实践案例,推进“龙学”从民俗—符号研究向系统学科框架演进;
2)以“创造哲学”奠定方法论,打通历史生成与当代创造的解释通道;
3)以“文化诗”与媒体传播,形成“学术—文学—公共文化”的三螺旋模式;
4)以“loong”倡议与全球价值观主张,参与国际话语场的制度化协商。
可能限度:
作为体系化构想,“全球价值观”的跨文化普适性尚需更多跨语境的实证研究与比较哲学/比较法治的支撑;
“loong”在国际辞典体系、教育体制与商业标准中的规模化落地,尚待更广域的制度联动与长期评估;
龙学内部的分期与类型学,还可结合考古材料、图像学与计算人文方法作更精细化校准。
七、结语
该访谈以个案人物为端口,呈现了当代中国文化研究“自我命名—体系建构—跨界传播—全球对话”的完整链条。庞进的“龙学”与“创造哲学”相互砥砺,构成一套兼具本体阐释、价值规范与实践路径的文化方案。其核心精神可凝练为八字:“容福谐奋,尊爱利和。” 这既是对中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对世界文明的协商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