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忆一座城市091】北京啊北京,被时光叩拜的”太庙”
作家/沈 学 印 主播/河清海晏
”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家祖庙,是北京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
”太庙”,位于天安门东侧,始建明永乐十八年,嘉靖、万历和清顺治年间曾多次重修,主要建筑为三进大殿及配殿,前面有琉璃砖门及戟门各一座,两门间有七座石桥。殿宇均为黄琉璃瓦顶,雄伟壮丽,大殿周围有三重汉白玉须弥式台基,周围有石护栏,其规划和木石部分大体保持原状。原清代内部使用的状况已无存在,现在只以古柏著名,园内数百年的古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对象。
走进”太庙”,可以感受朱红宫墙漫过六百多年的来风,把“左祖右社”的规制,浸成斑驳的史诗。檐角琉璃脊兽仍保持守望的姿态,鎏金的光在瓦当流转,像未曾凉透且有余温的旧日威仪。
穿门而过,金丝楠木的气息先于殿宇抵达,前殿梁柱沉默矗立,有着撑起顺治帝迁神牌入庙的庄重,也托举过乾隆朝重檐庑殿顶的恢弘。案上的玉爵与金箸早已褪却烟火,唯有“东昭西穆”的排位秩序,还在诉说对先祖的敬畏。藻井在头顶铺展,六层木雕如莲瓣绽放,北斗七星的纹路藏在榫卯缝隙,将苍穹缩成一方木构的宇宙,每一道刻痕都是匠人的密码。
古柏是这里最年长的叙事者。明成祖亲手植栽的柏树枝干已虬曲如苍龙,偌大的径围圈着换土植柏的古老传说。九龙柏的九个枝桠似蟠龙盘旋,树皮剥落处的“舍利”与享殿的九开间遥相呼应,风吹过枝叶的声响,恰是时光传递的私语。它们曾见过祭祀的礼乐声起,也倾听过编钟在青铜喉管里的低吟,龙尾扫过十二时辰的脊背,将宫韵刻进年轮。
1924年溥仪迁出紫禁城,”太庙”永远结束了作为皇家祭祀的历史。1926年”太庙”改为和平公园成为“公共空间”。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正阳门举行庄严入城仪式。1950年4月30日”太庙”改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从此有了新使命。
如今,香篆的余韵已散入寂静,昔日的祭乐被游人的笑语取代。穿古装的身影与红墙相映,孩童在柏下嬉戏,指尖偶尔拂过汉白玉栏杆的雕花。那些曾藏在黄漆木盒里的册宝,案上的稻粱与牲俎,终化作融入日常的文化血脉。
当暮色对折了中轴线,”太庙”的轮廓渐次柔和。琉璃瓦的光、古柏的影、藻井的星,在榫卯间咬合缠绵,把王朝的故事,酿成可触可摸的光阴。
“古来数谁大,皇帝老祖宗。如今数谁大,劳动众弟兄。世道一变化,根本就不同,还是这座庙,换了主人翁!”作家赵树理这首诗以直白的词汇道出了所有底层劳动人民的心声。
“太庙”,这座古老的皇家建筑,曾经承载过先人敬天法祖的信仰,承载过人们热火朝天的生活,如今已经与现代人的生活相得益彰地结合,历史与现实经由它竟奇幻般地联系在了一起!!!
(2025年10月29日于北京市北京站东街地铁站汉庭酒店9805)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