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可是鲜有人知,洪泽 湖是明清时期我国最大的人工水库。
老一辈的淮域人说起洪泽湖,多归咎于传说中那位粗心的水母 娘娘,她把装着三江四海的水瓶打翻在淮域大地上。据说后来水母 娘娘受到了玉皇大帝的呵斥,并给予了天纪处分。这个传说有点调 侃的意味,似乎在说:洪泽湖的形成是一个意外事故,带来了淮域 民众的沉重灾难。
淮河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南宋以前,淮河基本是北方游牧民 族南下的终端和中原农耕民族南迁后守卫的前沿,那时南北朝政权 在这一带无所不用其极地厮杀,清澈静谧的淮河水经常被用作戕害 对方的利器。南宋诗人戴复古描写一淮地村庄战后景象:“小桃无 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 家。”因此,“走千走万,比不上淮河两岸”的鱼米之乡,令人极其 痛惜地沦为了“穷山恶水”之地。明初以后,京畿北移,淮河流域 生态衰落,社会凋敝,原在大一统皇朝中的政治及经济地位均名不 正,但非常言顺、行顺地被边缘化了。
大明京畿北移后粮产不丰的燕地,尤其需要粮产丰盈的江南提 供粮食济助。主要功能为漕运的运河,由北宋前东南向的通济渠、 东北向的永济渠取直成为南北向,并东移贯通山东全省。为了保护 山东运河,明代河臣把黄河移接淮河。为了冲刷黄河下游河床中的泥沙,潘季驯把捍淮堰也就是高家堰改为截淮堰,大加蓄水,把这 一带原有众多小湖、塘荡的洼地变成了不断扩增的巨泊——洪泽湖。
洪泽湖形成后,特别是在清代,就其功能而言,大多起着“七分刷黄,三分济运”的作用。因此,洪泽湖不但是淮地变迁的关 键,也是黄河的枢纽,更是运河的枢纽。
淮域民众不能不说洪泽湖,它与苏皖两省北部民众的命运休戚 相关;淮域民众不想太多地说洪泽湖,那是一块好大好大的伤痂,稍微碰触,就会涌出痛楚的鲜血。
马克思指出:在亚洲,“气候和土地条件……使利用水渠和水 利工程的人工灌溉设施成了东方农业的基础。无论在埃及和印度,或是在美索不达米亚、波斯以及其他地区,都利用河水的泛滥来肥田,利用河流的涨水来充注灌溉水渠。节省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这种要求,在西方,例如在佛兰德和意大利,曾促使私人企业结成自愿的联合。但是在东方,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员太大,不能产生自愿的联合,因而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进行干预。所以亚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执行一种经济职能,即举办公共工程的职能”。在马克思看来,即使在专制政体下,也要维持基本的水利 理性,即合理利用、开发水资源为生产服务、为人服务。但在封建王朝时期,洪泽湖的主体功能与增加民生福祉相背离。
洪泽湖需要有人去说。去说其亮点,去说其暗点;去说骚人墨 客的风流,去说苍生蚁民的艰辛;去说帝皇将相的豪情,去说淮域 生灵的悲怆;去说贤能者的卓越奉献,去说卑下者的水工才智;去说昔日的苦难,去说今朝治淮的辉煌。
总之,对于洪泽湖,需要说些真话。
何延超、夏宝国主编的《运河枢纽洪泽湖文化》丛书就是迄今 最系统地叙说洪泽湖的文化成果。编撰者多是当地长期从事或主管 历史、考古、水利、地理、农业、生态、文化、文学等领域的专家 或专家型领导。他们数十年如一日,以服务家乡的炽热情感,日积 月累,厚积薄发,只问付出,不求回报,有的成果补史著记载之 阙,有的成果详史著记载之略,有的成果纠前人记载之失,有的成果综学界研究之得,还有的成果运用新理论,独创新见新说。
此丛书付梓,系洪泽之幸,是淮域民众与淮河文化之幸,也是中国大运河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伟业之幸。
谨为序。
此稿原载于南京出版社2025年5月出版
《运河枢纽洪泽湖文化》丛书)
总 策 划 何延超
编委会主任 夏宝国
编委 蒋厚健 王海洋 孙玉清 高玉晴 陈 凯 韦可忠 邵顺贵 茹丹维 季大相 高锦彪 李红卫 张宽本 刘 雯 璩成荣 李所安 夏宝国
统 筹 王海洋 孙玉清
本 期 推荐 刘兆富 束有春
策 划 高玉晴 刘 峰
主 编 夏宝国 朱学喜
编 辑 刘 雯 李红卫
马俊亚:2019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