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蒲剧:中国梆子戏的鼻祖,千年戏曲的活化石
作者:李启兴
一、蒲剧的起源与历史地位
在中华戏曲的璀璨星河中,有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蒲剧。作为中国梆子戏的鼻祖,蒲剧在戏曲发展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蒲剧,又称蒲州梆子、乱弹,因起源于山西蒲州(今运城永济市一带)而得名。这一古老剧种约形成于元末明初,成熟于明代嘉靖年间,至今已有七百余年的悠久历史。
蒲剧主要流行于晋、陕、豫、甘、宁及内蒙古等地区,其唱腔以慷慨激越、粗犷豪放著称,同时兼具委婉缠绵、优美抒情的韵致,被誉为“山西四大梆子之首”和“中国梆子戏鼻祖”。
蒲剧的历史地位在学术界和戏剧界得到广泛认可。现代学人杨绍萱在延安时期就明确指出:“蒲州梆子是北剧中最古老者”。
著名蒲剧老艺人杨登云(杨老六)也曾说:“蒲剧是远在昆腔和各种地方戏之前就存在了”。
蒲剧史学家墨遗萍更精辟地总结道:“蒲剧集山、陕、豫三角地带民歌之总大成者”,是梆子腔的源头,也是大河东文化史上戏曲艺术的经典成就。在2008年以剧团数量为据的全国梆子戏排名榜上,蒲剧名列第十,足见其在戏曲界的重要地位。
二、孕育与形成的千年历程
蒲剧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其根源可追溯至中华民族早期的歌舞艺术。
1.远古至唐宋的孕育期:运城古称“河东”,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戏曲之乡”的美称。
在这片土地上,戏剧文化的萌芽早已生根。据《述异记》记载,黄帝和蚩尤为争夺运城盐池在涿鹿(今解州)争战时,曾用夔皮作鼓,敲击鼓点激励将士;舜帝曾在盐池边的卧云岗上抚弹五弦琴,吟唱《南风歌》;春秋战国时期,河东民歌《魏风》《唐风》被收录入《诗经》,并出现了祭神祀天的傩舞。
秦汉、三国到南北朝时期,河东又是散乐、百戏的活跃地区,运城侯村、北古村出土的汉代百戏楼彩陶文物为此提供了实物佐证。
隋唐五代时期,戏曲逐渐成形,有了参军戏。唐玄宗设教坊、兴梨园,招收戏曲人才,而运城闻喜县礼元镇因唐代曾有梨园而得名,堪称唐玄宗设在河东的“戏剧分校”,其唱戏凹遗址至今犹存。
2.宋金元时期的奠基期:宋金时期,河东杂剧盛极一时,有众多戏曲文物和金代古墓砖雕戏俑为证。
金代河东梆子戏兴起,与锣鼓等音乐融合,奠定了蒲州梆子高亢激越震撼心灵的音韵特质。
元代是杂剧活动高峰期,河东不仅涌现出大戏剧家关汉卿(约1234年——1300年,临猗县猗氏镇关原头村人),关汉卿被誉为世界最早的戏剧家,他比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早了三百余年。他的《关大王单刀赴会》(后定为《单刀会》)被研究者定为“中国保存最早的戏剧”。他一生创作了《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鲁斋郎》等六十余部戏剧,《感天动地窦娥冤》是他最优秀的代表作。陝西学者束文寿曾认为秦腔才是中国梆子戏鼻祖,经过认真硏究他今年发表声明称,蒲剧是由元杂剧演变而来,蒲剧传到一河之隔的同州(今大荔)才诞生同州梆子。元代锣鼓杂戏很是红火,至今临猗、万荣还有锣鼓杂戏遗响。据研究《华阴老腔》也是元杂剧的演化品。
蒲剧的流变经历了由宋金间的“铙鼓腔”(锣鼓杂戏)到金元的“弦索腔”(北曲杂戏),再到元明间梆子腔(梆子杂戏)的完整演进过程。
3.明代成型的成熟期:蒲剧的真正形成与明代初年一场政治事件密切相关。明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陷南京,明惠宗朱允炆自焚而死。朱棣对方孝孺及其门生进行了残酷镇压,将方孝孺的学生作为“十族”流放到蒲州成为“乐户”。这些有文化的乐户“戏文编得有情有趣,戏演得有声有色”,将蒲州当地的锣鼓杂戏与他们演奏的音乐曲牌进行艺术融合,创造出了蒲剧的前身——“乱弹”。乱弹艺术融合了黄河三角地带民间艺术高亢豪爽的特点,加之乐户们对永乐王朝的不满,演出的戏“辣味十足、慷慨激昂、紧锣密鼓、热闹红火”,深受老百姓喜爱。明嘉靖年间,蒲州人杨博在京任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从蒲州带去大批艺人,人称“三斗六升菜籽官”(意即官小,还是假的)。戏班中义和班最有名,杨博五十大寿时编演了《忠保国》,在京城享有盛誉。
历史学家吴晗1963年观看晋南蒲剧青年团演出后,曾写下“嘉靖蒲梆久擅场”“京都又听义和声”的诗句,生动印证了蒲剧在明代的兴盛气象。
三、艺术特色的多维呈现
蒲剧历经七百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唱腔与音乐:蒲剧唱腔属板腔体,腔高板急,慷慨激越。演唱采取真假声相结合的方式,起调高,音域宽,给人以高亢激越之感。
蒲剧音乐中,梆子的作用至关重要——梆子就地取材于遍布河东的枣木梨木(司马迁《史记》载“安邑千树枣”),演奏时以梆为板,掌控配乐节奏,形成了梆子戏独特的打击节拍。
蒲剧的唱腔体系中有著名的冯派唱腔,其创始人为冯安荣,他将蒲剧演唱技巧归纳为“按、点、顿、拉、闪、放”六字诀,放弃旧时蒲剧乱弹松散、吊板的弊端,开创一代蒲剧演唱新风。
清人焦循在《花部农谭》中对蒲剧的评价极为精当:“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
2.表演绝活:蒲剧以丰富的表演程式和特技闻名于世。其表演中,生行、净行宽大有力,粗犷豪放;旦行明快利落,朴实大方,各种行当的绝活独领风骚。
蒲剧独特的表演绝活包括帽翅功、翎子功、髯口功、水袖功、跷子功、椅子功、梢子功等,深受观众喜爱。历史上,蒲剧艺人们创造了众多经典表演:王存才的《挂画》中“跷子功”令人叹为观止;阎逢春的《跑城》展示了精湛的帽翅技巧;王秀兰的《烤火》《吃面》生动传神;景雪变的《舞担》《行车》技艺超群。这些绝活不仅在民间广受赞誉,也多次登上全国性舞台——2018年蒲剧《挂画》荣登央视春节戏曲晚会;2022年元旦,该剧再次走上央视新年戏曲晚会。
3.剧目与题材:蒲剧的剧目创作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根据评书故事和民间传说创作而来;二是改编移植其他剧种剧目,尤其是元杂剧,如《窦娥冤》《西厢记》《赵氏孤儿》《单刀会》等经典。
清代戏剧行界以蒲州梆子剧本为范本,蒲剧剧目极为丰富,多表现忠孝节义的故事,突显高台引导、社会教化的价值取向。
在抗日战争时期,蒲剧艺人展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编演了《正气图》《国破家亡》《石人泪》等一批抗日剧目,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抗日士气。
四、传播脉络与剧种影响
作为梆子戏的鼻祖,蒲剧的传播轨迹几乎覆盖了大半个中国,对各地梆子剧种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向北传播的路径:蒲剧向北流布,在晋中、晋北一带,吸收当地方言与音乐,形成了中路梆子(晋剧)和北路梆子。
蒲剧与秦腔向北经张家口进入北京、直隶一带,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等相结合,同时受到北京戏曲尤其是昆曲的影响,于道光年间形成了有别于山陕梆子的新剧种——河北梆子。
清同治、光绪年间,河北梆子演化为大同小异的三个艺术流派:山陕派梆子、直隶老派梆子和直隶新派梆子,即今日的河北梆子、卫梆子(天津)和京梆子(北京)。河北梆子继而又向北流布到了东三省一带。
•向东和向南的传播:山陕梆子向东流布到山东,形成了山东梆子、莱芜梆子以及章丘梆子。同时,蒲剧向南方的传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康熙年间的湘西已有梆子戏演出的记载,汉剧西皮,湘剧、祁剧、桂剧的北路,粤剧的西皮(历史上曾有北路梆子腔之称),川剧的弹腔,滇剧的丝弦腔,贵州梆子等都是早期梆子戏流传到西南后的产物。
•“花雅之争”中的胜利:蒲剧历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在清乾隆年间参与了戏曲史上的“花雅之争”。蒲州梆子进京后,与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昆曲(雅部)展开艺术较量。经过激烈竞争,花部蒲州梆子终以“其文直质”“其音慷慨”的优势,取代了雅部昆曲的王者地位,致使“昆曲伶人争附于蒲班”。这一时期,蒲剧先贤魏长生进京为乾隆皇帝和皇妃献艺,咸丰年间蒲剧老艺人王来来进京演出,光绪年间郭宝臣、祁彦子先后进京,入宫献艺,其中郭宝臣在京演唱就长达30余年。郭宝臣更因艺术造诣高超,被慈禧太后赏赐黄马褂,赐戴四品顶戴花翎,成为蒲剧史上的佳话。
五、现当代的传承与振兴
蒲剧艺术在现当代经历了起伏,但通过多方努力,这一古老剧种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1.抗战与解放时期的坚守:20世纪40年代,面对日军侵略,蒲剧艺人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流落到西安的老艺人组建了“唐风社”“虞风社”“晋风社”坚持演出蒲剧,涌现出王秀兰、阎逢春、张庆奎、筱月来、杨虎山等一代蒲剧表演名家。在延安,蒲剧前辈墨遗萍(河津人,共产党员)于1939年组建延安民众剧团(1942年更名为延安南区合作社蒲剧团),创编了《正气图》《石人泪》《国破家亡》等20多部蒲剧,经常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王家坪军委礼堂演出。这些剧团后随359旅开赴南泥湾,归部队编制,参加大生产并进行演出活动,成为抗日宣传的重要力量。
2.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永济县人民政府成立了“永济县虹光蒲剧团”。随后,晋南各县以及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省也相继成立蒲剧团,“蒲州梆子”正式称为“蒲剧”成为社会共识。1950年代,蒲剧演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省内外演出团体达40余个,演职人员3000余人。晋南蒲剧院多次赴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在艺术成就方面,1983年任跟心的传统折子戏《挂画》《表花》等轰动北京,催生了戏剧“梅花奖”的诞生——第一届“梅花奖”10个获奖名额中,任跟心、郭泽民两位蒲剧演员即入列其中。
3.非遗保护与当代振兴:2006年5月,蒲州梆子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标志着蒲剧艺术的文化价值得到国家层面的确认和保护。任跟心、张峰(去世)、郭泽民、王秀兰、武俊英、王艺华、康希圣(去世)、景雪变等八位艺术家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蒲州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其中任跟心还获得了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蒲剧名家景雪变领导创作的《山村母亲》多次进京献演,2016年4月3日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十三居世界民族电影节》颁奖典礼上,蒲剧《山村母亲》被评为《最佳影片奖》,景雪变也被评为《最佳演员奖》和《蒲剧皇后》的光荣称号,景雪变成为使“蒲剧走出国门的第一人”。近年来,蒲剧界采取多种创新方式促进传承:
•剧团招收演员定向班和戏校开展蒲剧专业相结合的整体培养模式
•积极抢救蒲剧历史资料,编纂《蒲州梆子志》
•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授课方式,提高演员演艺水平
•以赛代培,鼓励演员参加“山西大戏台”“擂响中华”等赛事
•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培养青少年观众
2022年7月,首届蒲剧艺术周在山西省运城市开幕,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蒲剧繁荣发展”为主题,举办了蒲剧艺术电视专题展播、蒲剧发展史展览、蒲剧传承发展研讨会、王艺华和景雪变蒲剧艺术传承专场等系列活动。这一盛会集中展示了蒲剧艺术传承发展的盛况,为广大群众献上了一场精品荟萃、异彩纷呈的蒲剧艺术盛宴,成为蒲剧艺术再起航、再出发的重要推动力。
蒲剧作为中国梆子戏的鼻祖,承载着七百余年的文化积淀,见证了中华戏曲的发展变迁。从黄河岸边的锣鼓杂戏,到明清时期的乱弹;从宫廷舞台的“花雅之争”,到民间戏台的“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从抗战烽火中的《正气图》,到新时代的蒲剧艺术周——蒲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华戏曲百花园中绽放着绚丽光彩。在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这一古老的戏曲艺术瑰宝,必将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的生机,继续讲述河东大地的动人故事,谱写中华戏曲的华美乐章。
2025年8月18于运城
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