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实践·
守正开新:当代赋创作的突破路径与人文彰显
作者:杨 东
赋体文学两千余年的演变史,本质是一部 “传承中革新、约束中突破” 的发展史。从先秦骚体的抒情滥觞到唐宋文赋的自由灵动,从汉大赋的铺张扬厉到明清的多元并存,赋始终以文学的共性为根基,又随时代语境拓展边界。当今赋创作要实现超越突破、与时俱进,需在守持审美性、形象性、情感性、人文关怀与社会反映等核心特质的基础上,打通古今文脉、对接当代生活,构建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精神的创作新范式。
一、题材突破:从 “帝王家国” 到 “人间百态”,锚定当代社会坐标
赋的题材拓展历来是时代变迁的镜像,从西汉大赋聚焦 “天子游猎、宫苑朝会” 的功利性题材,到东汉抒情小赋关注个体悲欢,再到唐宋赋涵盖山水、哲思、怀古等多元领域,题材突破始终是赋体革新的关键。
古今对接:古代左思《三都赋》以都城为核心,详尽描摹地域风貌与社会格局,成就 “洛阳纸贵” 的佳话;当代赋创作可突破传统题材局限,将视角投向都市发展(如雄安新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崛起)、科技革新(如航天探月、人工智能发展)、民生热点(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如长江禁渔、荒漠治理)等现实领域,让赋成为记录当代社会的 “文学史书”。
微观拓展:古代张岱《湖心亭看雪》以小品赋体描摹自然之美与文人傲骨,篇幅简约却意境深远;当代可聚焦普通人的生活场景 —— 地铁通勤的奔波、社区邻里的守望、非遗传承人的坚守,用赋的铺陈笔法挖掘日常中的诗意与力量,打破 “赋必宏大” 的刻板印象,让题材从 “庙堂之高” 延伸至 “江湖之远”。
二、审美革新:融 “传统韵律” 与 “现代语感”,重构形象表达范式
赋的核心审美特质是 “铺采摛文”,通过细腻描摹、精准刻画构建可感意象。当代创作需在继承对仗、押韵、铺陈等传统形式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语言的灵动与表达逻辑,实现审美性与可读性的统一。
形式活化:杜牧《阿房宫赋》开创文赋先河,以 “文散而韵存” 的笔法兼顾议论与抒情;苏轼《赤壁赋》以主客问答串联情、景、理,语言行云流水。当代赋可借鉴这种 “灵活有度” 的形式,不必拘泥于四六骈偶的严苛限制,在保留韵律美感的同时,融入白话的流畅自然,避免晦涩堆砌。如描写都市夜景,可化用 “星垂平野阔” 的古典意境,搭配 “霓虹织锦、车流奔涌” 的现代意象,以铺陈手法构建古今交融的审美画面。
意象创新:曹植《洛神赋》以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的经典比喻塑造空灵形象;当代创作可挖掘现代生活中的独特意象 —— 高铁穿梭如 “银梭织地”,云端数据似 “星河汇海”,抗疫身影若 “青锋护民”,用传统赋的描摹技巧赋予现代物象审美价值,让形象性既具古典韵味,又富当代辨识度。
三、情感深植:从 “群体讽谏” 到 “个体共情”,彰显人文温度
赋的情感表达从汉大赋的 “委婉讽谏” 到魏晋赋的 “个性张扬”,再到唐宋赋的 “哲思共情”,始终朝着更真实、更细腻的方向深化。当代赋创作需打破 “宏大叙事” 的情感局限,以个体生命体验为切入点,实现情感性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
个体叙事赋能:王粲《登楼赋》借登楼所见抒发怀乡之情与壮志难酬,情景交融中见个人境遇;当代赋可聚焦普通人的情感世界 —— 背井离乡者的乡愁、创业者的坚守、老者的岁月感慨、青年的理想追求,用赋的抒情笔法记录个体命运与时代的交织,让情感表达从 “集体伦理” 转向 “个体共情”,如以《乡愁赋》描摹春运归途的期盼,以《匠心赋》书写非遗传承人的执着。
批判与守望并重:赵壹《刺世疾邪赋》直斥时政黑暗,语言犀利;张衡《归田赋》表达对官场的厌倦与对自然的向往,暗含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当代赋需延续这种 “批判与建构并举” 的情感传统,既可以《浊流赋》反思社会陋习、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可以《向阳赋》歌颂人性善良、社会进步,让情感表达兼具现实批判性与人文守望感。
四、人文升华:贯通 “古今价值”,回应时代精神诉求
赋的人文关怀历来与时代精神同频,汉大赋彰显大一统王朝的气象,魏晋赋折射乱世士人的精神困境,唐宋赋融入古文运动的革新思想。当代赋创作需贯通古今人文价值,回应新时代的精神诉求,让人文关怀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现实意义。
家国情怀的当代转化:庾信《哀江南赋》追怀故国,感伤身世,被誉为 “赋史上的杜甫”;陈子龙《别赋》、夏完淳《大哀赋》抒发家国之痛,气势磅礴。当代赋可将这种家国情怀转化为对民族复兴、文化自信的书写,如《航天赋》歌颂科技报国的担当,《脱贫赋》记录攻坚克难的坚守,《非遗赋》彰显文化传承的自觉,让人文关怀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精神自由的永恒追求:向秀《思旧赋》悼念亡友,情辞沉痛;苏轼《后赤壁赋》超然物外,探索精神自由。当代社会节奏加快、压力倍增,赋可聚焦 “精神突围” 的永恒主题,如《静心赋》反思内卷焦虑,《自然赋》倡导与自然共生,《理想赋》鼓励青年坚守初心,让人文关怀既回应现实困境,又指向精神彼岸。
结 语
当代赋创作的 “超越突破”,从来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像赋体演变史上的每一次革新那样 —— 以文学共性为根基,以时代需求为导向,在传承中守其 “魂”(审美性、形象性、情感性、人文关怀),在创新中开其 “形”(题材、语言、表达范式)。唯有如此,才能让这一古老文学体裁在当代焕发生机,既成为承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成为反映社会人生、彰显人文精神的鲜活文本。

作者简介:
杨东,笔名 天然 易然 柔旋。出生于甘肃民勤县普通农民家庭,童年随母进疆,落户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插过队,当过兵和教师;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年。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第二届副会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塔河纪事》和散文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和他人合作报告文学《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永远的眺望》等。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