谝谝方言:苦苶(nie)虫
作者 孙保民
看到“苦苶虫”这个标题,或许有人产生疑问:这是个什么虫?其实它不是指什么虫子,而是孙吉方言里的一个土语词,拼音为“kǔ nie chóng ”,估计之前没有人写过本字,笔者觉得它对应的汉字应该是“苦苶虫”。并且它是由“苦苶”一词扩展而来的。比如:“他一年四季都在哒忙,成苦苶哩”,“他一辈子都没有享什么福,天生的苦苶虫”。
那“苦苶”又是什么意思呢?
“苦”,容易理解,由味觉引申到感觉,由具体到抽象,表示不舒服或难以忍受。如:“黄连的味道真苦”,“良药苦口”,“苦瓜”,“吃苦”,“下苦”,“苦恼”,“苦海”,“含辛茹苦”等。
“苶”,念“nié”(与苦组词读轻声),这个字比较生僻,一般不常见到。字形很容易与“茶”相混,仅差一笔,“苶”字下面是“小”,而“茶”字下面是“木”。它的基本意思是指精神不振,疲倦、疲惫不堪的样子。
在古汉语中里“苶”当形容词用。《庄子·齐物论》:“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这里单用“苶然”,生动地描绘了人们疲惫不堪、劳碌困顿而不知归宿的精神状态。唐代柳宗元《种术》诗句:“东山幽且阻,疲苶烦经过”,以“疲苶”形容贬谪途中的身心交瘁状态。宋代欧阳修在诗句“从来羸苶苦疲困,况此烦歊正炎赫”中通过“羸苶”与“疲困”的互文使用,表现了正值炎热酷暑之时使虚弱困乏的身体更添难受。
“苦苶”一词,经网络搜索,在古文中并没有使用的例句,确实属于生僻的词汇。南北朝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的自叙部分是用的“苶苦”概括自己一生的坎坷经历。其中最典型的表述为:“予一生而三化,备茶苦而蓼辛”。
“苦苶”是后世才使用,很大程度上是对“苶然”这种状态的强化和延伸。它融合了“苦”的艰辛感和“苶”的疲怠感,常用来形容一种操心费力、身心交瘁、困顿萎靡、没有舒缓机会的状态。“苦苶”的核心在于“苦”与“苶”的结合--既是处境上的艰辛痛苦,也是由此导致的精神与身体上的疲惫、萎靡和枯槁。
“苦苶”,是孙吉方言里既俗又雅的特别词语。
“苦苶虫”,使受苦受累更加形象化,把人的苦命,比作像虫子觅食一样忙碌不停:“兀个~,老的小的就伺候不完,一辈子下苦的命”,“你这苦苶虫,一天东山日头背到西山,连个歇的空都没有”。
有人作诗:“微官卧江汉,素心久依依。三时劳旋节,苦苶愆恩晖。”
另有诗《哀雀》:“覆巢卵亦破,群鸣何苦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