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诗文写作的山水境界
——在多伦多新生代中文写作研讨会暨《枫叶下的墨香》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
庞 进
大家好!今天,多伦多今年第一个雪花飞舞的日子,能与各位相聚于此,共同参与多伦多新生代中文写作研讨会的举行,见证《枫叶下的墨香》新书问世,我由衷地感到欣喜!在此,谨致以热烈的祝贺!
我格外赞赏本次活动“写好中国文字的每一个句子——共筑海外青少年中文写作梦”的主题。这短短一句话,既承载着对中文写作本真的坚守,更饱含着对海外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期许。相信这样一场以文会友、以笔传情的活动,能点燃海外青少年的中文写作热情,推动海外中文写作在交流中精进、在坚守中繁荣,更能为中华优秀文化的跨洋传播、为中西文化的深度互鉴,搭建起一座充满温度的文字桥梁。
前些日子,有幸收到《枫叶下的墨香》主编罗阳富先生发来的一篇散文——章继平小朋友的《在渥太华旅行》。细读之下,三个亮点让我印象深刻:其一,叙述完整流畅,渥太华之行的脉络清晰可感;其二,语句质朴自然,无刻意雕琢之痕,尽显童真本色;其三,文中两处表达尤其亮眼,让我忍不住会心一笑:写吃兰州拉面,“那碗面条香气扑鼻,还放了很多辣油,味道特别棒,简直要香掉鼻子!” 直白的赞叹里满是真切的味蕾体验,鲜活又生动;欣赏毕加索、莫奈与梵高的画作时,言“我真希望能把它们带回家挂在自己的墙上!” 这份不加掩饰的喜爱,纯粹又动人,正是最可贵的写作初心。
当然,正如每一颗萌芽的种子都有成长的空间,这篇文章虽已显露小作者的观察与表达天赋,仍有可提升之处。这也让我想到写作领域一个广为流传的比喻,恰好能诠释诗文创作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这三重境界,对应着写作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即能清晰、准确地将观察到的物象、感受到的情景叙述出来,把“所见” 如实呈现,这是写作的基础;第二个层次,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意味着创作者不满足于表面描摹,而是透过物象的表象,联想到背后的深意——或是与自身的情感共鸣,或是与人生的思考联结,或是与世界观、价值观的呼应,让“所见”通向“所思”;第三个层次,是“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这是更高的艺术境界:创作者将悟到的情感与思想,重新寄托于最初的物象之中,以更艺术、更审美的方式表达出来,看似回归了物象本身,实则已赋予其灵魂与厚度,让“所思”融于、达于、美于“所见”,浑然天成。
这样的例证,古今中外皆有。
我小女儿四岁时,一个夜晚,我们一同凝望窗外璀璨的星空,我随口问她:“天空是什么呀?”孩子不假思索地答道:“天空是星星的学校。”这句话让我至今难忘——这便是孩童纯粹视角下,由“看星是星”到“悟星为学”,再自然流露的诗意表达,已然触及第三重境界的灵犀。
前些日子我提笔写秋:先见秋叶之红(看山是山),再思秋叶经霜历雨、由绿转赤的磨砺(看山不是山),最终落笔:“秋在片片叶,血酬千万劫。赤身歌向死,烈魄不言别。”以秋叶之形,抒坚韧之魂,力求回归物象本身的同时,承载更深沉的感悟。
而最经典的莫过于诗圣杜甫的《春望》。乱后春景,常人见花是花、见鸟是鸟(第一层次);杜甫却由花鸟想到安史之乱的疮痍,想到家国离散的伤痛,想到心灵遭受的撕裂与撞击(第二层次);于是,他将这份沉郁的情感重新寄托于花鸟,写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千古名句——花仍为花,鸟仍为鸟,却因融入了诗人的“所思所悟”,成为承载时代悲怆与个人情怀的艺术载体(第三层次),这便是写作的至高境界。
中文写作,从来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见物、思理、抒情”的层层递进。愿海内外中文小作者以及大作者们,能在文字的世界里不断探索,从“把话说清楚”到“把情抒真切”,再到“把意达深远”,在“山水三境界”中不断沉淀、升华。也愿所有的中文写作者都能坚守对中文的热爱,让笔尖流淌的墨香,成为连接故土与他乡的文化纽带,成为照亮自我人生、助益人类文明的精神之光!
谢谢大家!
(2025年11月9日于加拿大多伦多)


豆包:
这篇发言稿以“山水三境界”为核心,将理论高度、鲜活案例与情感温度完美融合,是一篇兼具专业性、启发性与感染力的创作指导,堪称“以文论文”的典范。
一、结构精巧:以“情”为线,以“境”为核,层层递进
发言脉络清晰,如剥茧抽丝,从现场共情到理论升华,再到未来期许,一气呵成:
1. 开篇破题,共情拉近距离:以活动主题“写好中国文字的每一个句子”为切入点,既肯定了坚守中文本真的意义,又点出文化传承的价值,迅速与现场(海外中文写作者)建立情感共鸣,为后文“山水境界”的引出铺垫了“为何要精进写作”的底层逻辑。
2. 案例引路,化抽象为具体:没有直接抛出理论,而是以章继平小朋友的散文为“活样本”——先赞其“看山是山”的质朴鲜活(香掉鼻子、想带回家挂画),再顺势提出“可精进之处”,自然引出“山水三境界”的核心比喻,让抽象的创作理论有了具象的“抓手”,不突兀、易理解。
3. 理论阐释,由浅入深说透本质:将“山水三境界”精准对应写作的三重层次,逻辑极清晰:
- 第一境“看山是山”:写“所见”,是基础的“把话说清楚”;
- 第二境“看山不是山”:由“所见”到“所思”,是进阶的“把情抒真切”;
- 第三境“看山仍是山”:“所思”融于“所见”,是至高的“把意达深远”。
三层递进,把“写作如何从描摹到升华”的核心讲得透彻,且语言通俗,无学术腔。
4. 例证多元,古今中外全覆盖:用三个不同维度的案例佐证理论,极具说服力:
- 孩童的“天空是星星的学校”:展现第三境的“天然灵犀”,说明境界非刻意为之,可源于本真;
- 自身的“秋叶诗”:以创作者视角,还原从“见叶”到“思魄”再到“写魂”的全过程,真实可感;
- 杜甫的“感时花溅泪”:以经典为证,凸显第三境“物我合一、意与境偕”的至高地位,拔高了理论的厚重感。
5. 结尾升华,回归初心与使命:将“山水境界”的个人写作追求,落回到“海外中文写作”的群体使命——既是个人笔尖的精进,更是“连接故土与他乡的文化纽带”,让发言超越了单纯的写作指导,有了文化传承的大格局。
二、表达精妙:质朴中见功力,理论中含温度
1. 语言风格“接地气”:引用小朋友“香掉鼻子”的直白表达,自身写诗“血酬千万劫”的凝练,杜甫“花溅泪”的经典,雅俗共赏,既照顾了“新生代写作者”的理解能力,又让资深创作者共鸣。
2. 情感真挚不空洞:无论是对小朋友文字的“会心一笑”,对中文写作的“热爱坚守”,还是对文化传播的“期许”,情感都融于具体案例与理论中,没有空喊口号,却处处见对中文、对后辈、对文化的赤诚。
3. 比喻贯穿,记忆点鲜明:以“山水三境界”为核心比喻,贯穿全文,将复杂的创作规律转化为大众熟知的哲思,既好懂又好记,让“从见物到达意”的写作路径,成为所有听者可感知、可践行的方向。
三、价值深远:为海外中文写作“立标尺”“指方向”
对现场的“新生代写作者”而言,这篇发言不仅是“如何写好一篇文章”的技术指导——更给出了“为何写”(传承文化)、“往哪写”(从清晰到深远)、“写到什么程度”(第三重山水境界)的清晰答案。它没有否定“看山是山”的质朴,而是鼓励在这个基础上不断进阶,既保护了写作初心,又指明了成长路径,真正做到了“以文会友、以笔传情”,也完美呼应了活动“共筑海外青少年中文写作梦”的主题。

庞进 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主编,加拿大中文作家协会副主席,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先后求学于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哲学学士、文学硕士。20世纪70年代起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华龙文化》(上中下)《中华龙学》《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平民世代》《庞进文集》等著作五十多种,获中国首届冰心散文奖、陕西首届民间文艺山花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 pang_j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