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忆一座城市094】北京啊北京,金井胡同的“沈家本故居”至今不被人知
作家/沈 学 印 主播/河清海晏
由于姓氏缘故,我到那个地方都喜欢打探本家姓氏,有否旧址?有否故居?有否纪念馆?如沈德鸿(茅盾)、沈乃熙(夏衍)、沈从文等,他们的故居及纪念馆我都去过,很受教益,也十分敬仰。
这不,听说金井胡同有处“沈家本故居”,虽不知其人其事其业绩,但冲着本家姓氏还是乐颠颠的去了。这一“去”竟大有收获,受益满满,大开眼界,增长见识,此行无悔,颇感值得。
“沈家本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金井胡同1号,老宣武区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沈家本是清末知名法学家(1840—1913年),浙江归安(今吴兴)人,历任刑部左侍郎、大理寺正卿、法部右侍郎、资政院副总裁等职。是《大清民律》《大清商律草案》《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等法典重要主持人和代表者,在中国法律史上有过亘古未有的革命。他的书稿《沈寄簃先生遗书》是现代研究我国古代法律的必读文献。他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入京,至到1913年逝世一直住在这里,其间许多著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沈家本故居”是一座典型的清末四合院,坐北朝南,平面呈矩形,为三进四层院落,建在西部南北中线上,正堂矗立沈家本半身铜塑像,院内前排小楼是当年沈家本修建的“枕碧楼”(即藏书楼),曾收藏书籍五万余卷,现在小楼还可见到当年模样。
据胡同老住户讲,几年前这里还是居民大院,和普通院落没什么两样,唯一是大门口的墙上多块文物保护的牌子。现在修的金碧辉煌,跟官宦府邸似的,还可入内参观,这是得益于当地文物保护单位的魅力。
沈家本,“中国法制现代化之父”,一直是被遗忘的中国重要历史人物,现代人如果不是学法律的,肯定不会有人知道他。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你可以你不知道沈家本这个人,但你绝对不会不知道清末《杨乃武与小白菜》这桩大案,这位“断案奇人”主审官就是沈家本。中国人能有中国国籍这一说法,也是出自沈家本编纂的《中国国籍法》,怪不得原来很多法律现代化制度都是他第一个编制的。
沈家本,是从西方引进现代法律制度并修订古法的第一人,他还留有六百多首诗作存世。如《病中见桃花》:“为问卷帘人,桃花开也未。料有隔墙春,和风送香气。折来三两枝,想象云台侧。插我胆瓶中,浓淡认春色。”此诗写于咸丰十一年(1861),当时沈家本生病多日,在病榻上通过对桃花的想象,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及对生活前景的期望,诗中既有儿女情长,又透露出对时局的关切;“可怜破碎旧山河,对此茫茫百感多。漫说沐猴为项羽,竞夸功狗是萧何。相如白璧能完否,范蠡黄金铸几何。处仲壮心还未已,铁如意击唾壶歌。”这首《梦中作》作于1913年,当时政局动荡,沈家本虽已年迈,但报国之心未已,面对破碎的山河和混乱的政局,心中充满无奈、愤慨与焦虑。
“与世无争许自由,蠖局安稳阅春秋,小楼藏的书千卷,闲里光阴相对酬。”
这就是沈家本自我的人生写照。
如今,“沈家本故居”已成为中国法制名人博物馆,面向中外观众免费开放。
(2025年11月1日于北京市北京站东街地铁站汉庭酒店9805)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