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融媒讯(李万全胡留卿)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寒露过后,秋雨濛濛,笔者驱车百余公里,慕名走进叶县辛店镇南王庄村,寻访这位让昔日深度贫困村蜕变为振兴示范村的省劳模、村党支部书记——翟国松。
初见南王庄,便见柏油路蜿蜒穿村,路灯整齐排列,夜晚灯火辉煌,村广场上村民载歌载舞,宛若山间“不夜城”。村民们谈及如今的好日子,无不竖起大拇指:“这都是翟书记领着咱干出来的!”今年59岁的翟国松,中等个头,浓眉下的双眼透着对事业的执着与自信,待人热情谦和,让人倍感温暖。谁能想到,这位如今的乡村带头人,曾是身家上亿的企业家。初中毕业后,他从煤矿工人起步,在山西临汾打拼出一片天地,却始终牵挂着故土。
2014年回乡,眼前的景象刺痛了他:“一河八道湾”将村庄切割得支离破碎,浑浊河水环绕,坑洼土路“晴天扬灰、雨天泥泞”,村民买菜、孩子上学都要绕湾跋涉,“望路兴叹”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咱南王庄村啥时能改变面貌?”村民的期盼如针般扎在翟国松心上。他毅然放弃优渥生活与高薪待遇,立志返乡振兴乡村。2015年,他当选村主任;2018年,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从此扛起了全村脱贫致富的千斤重担。
“要想富,先修路”,翟国松深谙此道。他自掏腰包4万元,带领村民“脚踏繁星起,头顶月光回”,日夜奋战修整道路,最终完成5390米主干道与5333米排间道的全面硬化,彻底终结了南王庄世代“走土路”的历史。村民们欣喜地说:“翟书记为咱蹚出了一条光明路!” 路通了,产业兴村的脚步紧随其后。翟国松秉持“我富不算富,群众都富才算富”的理念,不顾家人反对,承包500亩荒山发展林果业。面对“樱桃好吃树难栽”的劝说,他坚定回应:“要学焦裕禄艰苦奋斗精神,治理荒山造福乡亲!”他牵头成立种植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模式,免费提供果苗与技术指导,签订保底回收协议,让农户安心种植。如今,2000多亩桃树、梨树、苹果树让昔日荒山变成“花果山”,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依托当地肥沃土壤与地理优势,翟国松又盯上了有着“清朝贡品”美誉的张武岗红薯。这种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红薯,淀粉饱满、甘甜绵长,是大自然的馈赠。2021年6月,他投资2000万元成立河南尧松食品有限公司,建成封闭式自动化生产线,开发出纯红薯粉、酸辣粉等多款无添加产品,构建起“党支部+合作社+农村集体+公司”的完整产业链。叶县“1号公路”的贯通更让销路豁然开朗,大货车直抵村口,产品不仅畅销河南、四川等地,更走进上海、深圳、香港等一线城市,通过拼多多、抖音等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年产值达1000万元。 在翟国松的“倔脾气”里,藏着不服输的韧劲。为破解养殖粪污、加工废水的环保难题,他牵头打造循环农业体系:规模化沼气池将废弃物发酵转化为沼气,供加工厂作为能源;发酵后的沼液通过管网直达田间,成为天然有机肥,实现“废料变宝藏”的生态闭环,既降低成本又提升农产品品质。他还带领村民建成万头养猪场、肉兔场、光伏电站,依托楚长城文化资源修复莲花庵古驿站,打造特色民宿,让南王庄吃上“旅游饭”——2024年五一假期,日均上万名游客到访,村民家门口的小吃摊日均营业额达千元。
多年深耕,硕果累累。翟国松自掏腰包垫资修路架桥,修筑11道拦河坝解决汛期隐患,改造文化广场,带动8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村集体经济年增效超160万元。他先后荣获“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河南省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2024年10月还受邀参加中组部、农业农村部举办的“文旅农企”学习班,成为当地标杆。妻子回忆起修拦河坝时,他高烧39度仍坚守一线,险些危及生命,言语间满是心疼,而翟国松只是淡然一笑:“作为人民公仆,关键时刻不能考虑个人安危。”
采访尾声,翟国松谦逊地说:“成绩与党的要求仍有差距,今后要继续当好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如今的南王庄,从深度贫困村蜕变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示范村,柏油路通到家门口,产业链串起致富梦,文旅融合绘就新篇。翟国松以赤子之心躬身乡土,用实干担当书写了乡村振兴的动人答卷,他的故事,正是千万基层干部扎根一线、造福百姓的生动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