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渝线半世纪回响 战友情一辈子滚烫
——《巴山汉水情》读后感
原铁七师三十三团 余开华
【附】本文所评述之杨学新战友原文《巴山汉水情》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384470.html
拜读杨学新战友《巴山汉水情——记铁道兵二师六团二营十连部分老战友重走襄渝线》一文,字字滚烫、句句深情,仿佛跟随十八位老战士的脚步,重走了那段浸透青春汗水与热血的襄渝线,也让我这个铁七师三十三团的老兵,深深沉浸在跨越师团、共通共融的铁道兵情怀之中。
杨学新战友以细腻笔触,将“重走襄渝线”的行程铺展得生动而厚重:从安康国贸大酒店的深夜迎接,到安康博物馆里对“三线建设”历史的回望;从石庙沟车站坚如磐石的锚固桩,到郭家河隧道口青苔覆盖的旧台阶;从南溪沟被水库淹没的营房遗址,到紫阳瓦房店会馆群的雨中留影,每一处故地、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十连战友对青春的追忆、对使命的敬畏。文中对战友重逢的激动相拥、对牺牲战友的深切缅怀、对当年施工艰辛的真切回望,尤其那句“战友情深,胜过亲兄弟”,精准戳中了所有铁道兵的心底共鸣——铁道兵情谊超越血缘、一辈子滚烫。
杨建国战友的精心组织,更让这份滚烫战友情有了最温暖的载体。从提前踩点、细致对接,到全程关怀、暖心陪伴,甚至为活动聘请专业人士记录,这份用心不仅让老战友们“安全开心,不虚此行”,更彰显了铁道兵“重情重义、有始有终”的优良作风。正如文中所写,他虽坐拥七座水电站,却生活简朴、心系战友,这份“富而不骄、情系军旅”的品格,正是铁道兵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延续。而十连战友跨越六省、辗转千里的奔赴,哪怕坐“马扎折叠凳”也要赴约的执着,恰是铁道兵战友情“一日从戎,终生牵挂”的真实写照。
文中对十连历史的回溯,从援越抗美战场上击落三架半敌机的辉煌战绩,到改编为机械连参与襄渝铁路建设的默默奉献,让我们看到了铁道兵“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使命担当,也印证了铁道兵情谊“在生死与共中淬炼、在共同奉献中凝聚”的深刻逻辑。那些被洪水冲走的“铁哥们”、隧道口坚守的标语、如今郁郁葱葱的“三线学生防护林”,都是“将情感浇筑于大地”的物化见证,铁道兵的战友情,从来不是泛黄的照片,而是屹立于山河间的铁路、隧道与桥梁,是永远镌刻在大地上的丰碑。
作为铁七师三十三团的老兵,我们当年驻扎四川达州,虽与十连战友分属不同师团,但那份在崇山峻岭中并肩作战的艰辛、在极端环境下相互扶持的温暖、在兵种撤并后心系战友的牵挂,却是完全相通的。杨学新战友的文章,没有宏大的叙事,却以个体记忆折射出群体情怀,让“铁道兵”这三个字所承载的忠诚、奉献与情谊,变得可感可触、直抵人心。
这篇文章不仅是十连战友的青春回忆录,更是所有铁道兵共同的情感共鸣。它让我们看到,无论岁月流转、山河变迁,襄渝线的回响跨越半世纪依旧清晰,那份在铁血岁月中淬炼的战友情,始终如汉江流水般绵长,如秦巴山脉般厚重,一辈子滚烫如初。感谢杨学新战友,用真诚的文字为我们留存了这份宝贵的记忆;致敬所有铁道兵战友,用青春与热血铸就的“铁道兵魂”,永远在岁月中熠熠生辉!
余开华,1969入伍,服役于铁七师三十三团。1974年入湖南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建筑施工教研室主任等职。
编辑 李汪源
校对 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