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中国地铁的开路先锋
向德荣
中国地铁总里程如今高居世界之首,以占全球40%以上的绝对优势领跑时代。纵横交错的地下线路如同城市的血脉,承载着千万人的出行梦想,见证着中国城市化的飞速进程。然而,当人们在舒适便捷的地铁车厢中穿梭往来时,很少有人会追问:这条地下长龙的起点,究竟镌刻着怎样的传奇?答案,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的铁血荣光中——这支英雄的部队,当之无愧是中国地铁的开路先锋。
2024年冬天,寒意渐浓的湖北省老年大学校园里,诗词创作2401班的黄卫桥同学兴冲冲地走到我面前,递来一份油墨飘香的《作家文摘》。那是2024年12月27日的期刊,第二版《施仲衡:中国地铁事业奠基人》一文,清晰记录着铁道兵修建北京地铁的峥嵘岁月。“你们铁道兵修建北京地铁早期线路,那可是中国地铁的开路先锋啊!”他的话语带着由衷的敬佩,话音刚落,我猛地抻出大拇指,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可不是嘛!当天晚上,我打开电脑,在正在起草的铁道兵历史卷序言里郑重添上了一句:铁道兵是“中国地铁的开路先锋”。盯着屏幕上这行字,我的手都在微微颤抖,那股发自心底的热乎劲,是为这辈子当过铁道兵而油然而生的骄傲与自豪,是对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深情回望。

追溯中国地铁的源头,这段传奇的起点要定格在半个多世纪前的特殊年代。1964年,复杂的国际局势让战备建设成为重中之重,一项代号“401”的秘密工程应运而生,这便是北京地铁的雏形。中央审时度势,确立了“适应军事上的需要,兼顾城市交通”的建设方针,而扛起这份千钧重担的,正是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为使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
1965年7月1日,北京玉泉路以西的两棵白果树下,彩旗猎猎,人声鼎沸。朱德、邓小平、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赴现场,挥锹奠基。79岁高龄的朱德同志手握铁锹,沉稳有力地铲起第一抔泥土,铁锹入土的声响,如同穿越时空的号角,奏响了中国地下交通的序曲。彼时,这项关乎国家战略的工程被列为最高机密,媒体未作任何报道,北京市民大多不知脚下正在孕育着一条“地下长城”。设计图纸、核心数据等资料严格保密,每个标段的技术人员只能领取各自负责部分的图纸,总图绝不可见;领图纸需严格登记,施工完毕后无论破损程度如何都必须如数归还,所有设计图纸和工作日记均由专门的公安处负责归档管理,确保万无一失。
此后十年,铁道兵第十二师、第十五师的数万将士们,告别了熟悉的崇山峻岭,钻进了北京城下的黑暗深处,在地下书写着忠诚与坚韧。他们面临的挑战超乎想象:北京地下水位高、土层结构多变,从黏土层到砂卵石层交替出现,每一步施工都如同在“豆腐里打洞”,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坍塌。当时的施工条件极为简陋,没有先进的盾构机,主要依靠人工开挖与机械辅助,四万建设者日夜奋战,5000辆运土卡车川流不息,在1550个日日夜夜里,用汗水和毅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这些来自农村的战士们,起初连“水泵”“打混凝土”“做防水”这些专业术语都听不懂,但他们凭着“从战争学习战争”的韧劲和共产党人最讲“认真”的精神,在实践中摸索前行。1965年第三季度,地铁建设指挥部就召开了15次专业技术会、7次现场会,完成了8项技术试验。战士们不甘落后,提出了100多条合理建议,他们发明的单轨车运送架节省了六成人力,另一项创新技术节省了1600多吨水泥。寒冬腊月,他们顶着凛冽寒风开挖基坑;盛夏酷暑,隧道内闷热潮湿,汗水浸透军装结成盐渍,却没有一个人退缩。10年间,2713万立方米土石方被清运,相当于搬走了一座小山;48073米结构成洞贯通,67.94公里正线铁轨铺就,最终铸就了23.6公里长的一期工程,包含如今1号线苹果园到南礼士路段及2号线南半环。
这座按民用最高三级防护标准修建的“地下长城”,凝聚着当时最先进的防护理念,具备防原子辐射、防化学、防细菌功能。地铁内设置了三层防护门,车站之间安装了借鉴潜水艇技术的密封门,顶部铺设了1米左右的防爆覆盖层,按照“100架飞机带100个炸弹地毯式轰炸后仍能保证安全”的标准设计,至今仍是中国最安全的地铁线路之一。更鲜为人知的是,当初规划时,地铁沿线的马路都设计得异常宽阔,按照战时可作为飞机跑道的标准建设,展现了战备工程的深远考量。1970年10月1日,这条承载着民族期望的地下线路建成通车,结束了中国没有地铁的历史;1971年1月15日正式运营,票价仅1毛钱,却需要凭单位介绍信或参观券才能乘坐,成为当时北京最具特色的“观光项目”。直到1981年9月15日,北京地铁才正式全面对外运营,完成了从战备工程到城市交通动脉的转变。
攻坚之路,亦是创新之路。铁道兵将士们不仅是无畏的战士,更是勇于探索的开拓者。面对深基坑防水的棘手难题,他们反复试验,首次应用打桩深机井降水技术,让桀骜不驯的地下水乖乖“退去”,为施工创造了干燥安全的环境;为提升建设效率,他们率先开展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搭建起中国地铁机械化施工的初步体系;组合钢模板的研发让结构施工提质增效,独创的土层锚杆技术更在1978年全国第一届科学大会上斩获殊荣,成为地铁建设领域的技术标杆。
在众多创新突破中,与施仲衡院士携手推行的“浅埋加防护”模式,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起初,北京地铁计划效仿苏联模式采用深埋方案,埋深可达160至200米,相当于60层楼的高度。但施工试验中发现,如此深的埋深不仅造价高昂,更面临地下水难以控制的巨大风险,竖井挖到50米便因涌水无法推进。关键时刻,时任唐山铁道学院教研室副主任的施仲衡深入调研,结合北京地质水文条件,写下长达20页的报告,力主摒弃深埋方案,推行地下20米左右的“浅埋加防护”模式。这一建议在当时引发激烈争论,施仲衡多次向中央军委汇报论证,最终其科学主张得到采纳。
为验证方案可行性,铁道兵战士与技术人员并肩奋战近三个月,完成了500米试验段的攻坚任务。他们白天实测数据,夜晚钻研技术,逐一破解承压水处理、结构防护、防水密封等关键难题,全面验证了施工方法与技术参数的可靠性。这一创新方案不仅大幅降低了工程难度和造价,更兼顾了战备安全与运营便捷,成为中国地铁的建设范本,上海、广州、沈阳等后续建设地铁的城市纷纷借鉴采用,为中国地铁事业的规模化发展铺平了道路。施仲衡院士后来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地铁事业奠基人”,他与铁道兵的这段协作佳话,成为科研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典范。
更令人动容的是,在开工前的图纸审定中,施仲衡发现所有设计图纸都遗漏了隧道贯通误差的计算,这区区20厘米的误差,足以导致施工段无法对接、机车无法通行的严重后果。面对3万多张图纸需要全部修改的巨大压力,他坚持科学原则,通过前三门水渠的模拟实验验证了自己的判断,最终技术团队奋战三个月完成改图,确保了工程如期开工。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与毛泽东主席“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少错误、失败,随时注意改正”的重要批示高度契合,成为地铁建设的根本遵循。
铁道兵留下的,不仅是坚实的隧道与轨道,更有薪火相传的人才与规范。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如同一个实战课堂,淬炼出一批精通勘测设计、施工管理、技术研发的专业人才。他们带着铁道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建设基因,在地铁改制后分散到全国各地,成为中国地铁事业的中坚力量。从上海地铁的穿江隧道到广州地铁的复杂地质施工,从深圳地铁的高速建设到南京地铁的技术创新,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续写着铁道兵的荣光。
在规范建设方面,铁道兵将毛主席的重要批示奉为圭臬,转化为高效的管理模式与标准化的施工流程。他们联合技术专家,确立了线路轨距、钢轨规格、隧道净高、最大坡度等一系列关键参数,与施仲衡院士主导编撰的我国首部地铁设计规范相辅相成,为中国地铁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筑牢了根基。这些标准和规范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至今仍在不断完善中指导着中国地铁的建设发展。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1984年,铁道兵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这支英雄的部队虽然退出了军队序列,但他们的精神早已融入中国地铁的发展血脉,成为不朽的精神财富。截至2025年1月,北京地铁已开通运营线路29条,涵盖1至19号线(部分编号),拥有414座车站,线路总长达到879千米,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地下交通网络。而中国地铁的总里程更是早已稳居世界第一,从北京到上海,从广州到深圳,从成都到武汉,一条条地下长龙纵横交错,织就了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轨道交通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如今,当我们乘坐地铁穿梭于城市地下,感受着便捷与高效时,不应忘记那些埋在地下的忠诚与奉献。每一段轨道的延伸,都承载着铁道兵“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豪情;每一座车站的光影,都映照着拓荒者们坚毅的身影;每一次列车的呼啸而过,都传递着薪火相传的铁道兵精神。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中国地铁的崛起之路,正是铁道兵精神的传承之路。
那些在黑暗中掘进的日日夜夜,那些用汗水与智慧铸就的技术突破,那些用忠诚与担当确立的行业规范,都已成为中国地铁事业的精神基石。铁道兵作为中国地铁的开路先锋,他们的功绩永载史册,他们的精神永放光芒。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建设者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征程上勇毅前行,不断攻克技术难关,推动中国地铁从追赶到领跑,从国内走向世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地铁正向着更智能、更绿色、更高效的方向发展。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如何进步,铁道兵留下的精神财富都将永远指引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勇于创新的魄力、甘于奉献的担当,在新时代的建设征程上续写更多传奇,铸就更大辉煌。而那条镌刻着铁道兵印记的北京地铁早期线路,如同一位沉默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中国地铁的开创之路,见证着一个民族的奋进与崛起。

作者向德荣,湖北仙桃人,1968年3月入伍,铁道兵二师六团战士,服役5年,其间参加援越抗美1年半,1976年9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曾任湖北省总工会副主席、巡视员,2011年1月退休,出版著作13部,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撰写于2025年10月
责编:槛外人 2025-11-12




